柴达木盆地成因分析

被引:12
作者
孟庆任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新生代; 地壳褶皱; 盆地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降机制存在不同的观点。一个合理的模型必须解释柴达木盆地的两个基本问题:1)为什么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中心主要位于盆地中部;2)是什么动力学过程导致盆地发生最大幅度超过15 km的基底沉降。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主要地质特征的分析和对已有盆地模型的评述,本文发展了地壳褶皱模型,认为青藏高原北部上部地壳发生纵弯褶皱是柴达木盆地形成的主要原因。该模型不仅解释了盆地沉积中心的位置,而且揭示了柴达木盆地与周缘其它构造单元的关系。上部地壳发生强烈褶皱与下地壳侧向流动和岩石圈地幔向南俯冲的过程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213 / 122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1]  
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第四系应用层序地层.[M].郭少斌; 编著.地质出版社.2006,
[12]  
柴达木盆地新构造运动及盐湖发展演化.[M].朱允铸等著;.地质出版社.1994,
[13]   阿尔金断裂带最大累积走滑位移量——900km? [J].
李海兵 ;
许志琴 ;
杨经绥 ;
戚学祥 ;
PTapponnier .
地质通报, 2007, (10) :1288-1298
[14]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S波速度结构与泊松比及其意义 [J].
李永华 ;
吴庆举 ;
安张辉 ;
田小波 ;
曾融生 ;
张瑞青 ;
李红光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5) :1359-1368
[15]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密度与磁化强度及动力学含义 [J].
赵俊猛 ;
唐伟 ;
黎益仕 ;
姚长利 ;
张进 ;
王伟 ;
黄英 .
地学前缘, 2006, (05) :391-400
[16]   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 [J].
李海兵 ;
杨经绥 ;
许志琴 ;
孙知明 ;
Paul TAPPONNIER ;
Jerome VAN DER WOERD ;
AnneSophie MERIAUX .
地学前缘, 2006, (04) :59-79
[17]   新疆库木库里盆地演化 [J].
肖爱芳 ;
黎敦朋 ;
李新林 ;
周小康 ;
杜少喜 .
陕西地质, 2005, (01) :59-69
[18]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电性结构和地块变形关系的研究 [J].
赵国泽 ;
汤吉 ;
詹艳 ;
陈小斌 ;
卓贤军 ;
王继军 ;
宣飞 ;
邓前辉 ;
赵俊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10) :908-918
[19]   青藏高原北部盆地构造沉积演化与高原向北生长过程 [J].
王成善 ;
朱利东 ;
刘志飞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3) :373-381
[20]   阿尔金断裂:几何学、性质和生长方式 [J].
崔军文 ;
张晓卫 ;
李朋武 .
地球学报, 2002, (06) :50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