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生态学意义

被引:20
作者
徐姗楠 [1 ]
陈作志 [2 ]
黄小平 [3 ]
李适宇 [1 ]
机构
[1]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态与质量控制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底栖动物; 红树林; 生态系统; 影响; 生态学意义;
D O I
10.13292/j.1000-4890.2010.0125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红树林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并从以下5个方面阐述了底栖动物(尤其是相手蟹)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1)维持系统初级生产;2)丰富系统有机物生产;3)影响红树植物生长;4)降低幼苗竞争压力;5)改变沉积物性质。除传统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个体生物学研究外,目前红树林底栖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正逐步向红树林沙蟹等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种间关系、底栖生物区系与栖息地间相互关系研究发展。有必要重新认识蟹类的生物扰动对红树林更新和红树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积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812 / 82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5 条
[11]   深圳湾福田红树林湿地腺带刺沙蚕分布的生态响应 [J].
黄昆 ;
蔡立哲 ;
徐华林 ;
傅素晶 ;
周细平 ;
林和山 .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8 (05) :756-762
[12]  
A review of the grapsid crab genus Sesarma (Crustacea : Decapoda : Grapsidae) in America,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genus. Abele LG. Smithsonian Contributions to Zoology . 1992
[13]   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J].
彭逸生 ;
周炎武 ;
陈桂珠 .
生态学报, 2008, (02) :786-797
[14]   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带 [J].
唐以杰 ;
余世孝 .
生态学报, 2007, (05) :1703-1714
[15]   能量标签技术及其在红树林生态系统能流研究中的应用 [J].
黄振远 ;
王瑁 ;
王文卿 .
生态学报, 2007, (03) :1206-1216
[16]  
Hydrobiology of the Mangal-The Ecosystem ofthe Mangrove Forests. Plaziat JC. Dr.W.Junk Publishers . 1984
[17]   The effects of the gastropod Terebralia palustris on infaunal communities in a tropical tidal mud-flat in East Africa [J].
Carlén A. ;
Ólafsson E. .
Wetlands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2, 10 (4) :303-311
[18]   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恢复 [J].
叶勇 ;
翁劲 ;
卢昌义 ;
陈光程 .
生态学报, 2006, (04) :1243-1250
[19]   海岸红树林地沙丘移动对林内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J].
范航清 ;
何斌源 ;
韦受庆 .
生态学报, 2000, (05) :722-727
[20]   广西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研究 [J].
赖廷和 ;
何斌源 .
广西科学, 1998, (03)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