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蔗渣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17
作者
赵次娴 [1 ,2 ,3 ]
陈香碧 [1 ,3 ]
黎蕾 [1 ,2 ,3 ]
肖和友 [1 ,2 ,3 ]
刘坤平 [1 ,3 ]
何寻阳 [1 ,3 ]
苏以荣 [1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关键词
蔗渣生物质炭; 农田土壤; 有机碳矿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目的】研究蔗渣生物质炭施用后农田土壤有机碳(SOC)矿化动态,为合理利用有机废弃物资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25℃、100%空气湿度条件下培养100 d,研究生物质炭不同添加量(0.1%、0.5%、1.0%和2.0%,以干土计)下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结果】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时间的变化符合对数关系(P<0.01);土壤特性、生物质炭添加量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总有机碳矿化有极显著影响(P<0.01);与对照相比,添加低量(0.1%)的生物质炭水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降低了2.18%,旱地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降低了4.62%;添加低量生物质炭(0.1%和0.5%)对旱地SOC矿化的影响效果更明显,而添加高量生物质炭(1.0%和2.0%)则对水田土壤的影响效果更明显;培养前期生物质炭对水田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正激发效应高于旱地土壤,后期对旱地土壤的负激发效应更稳定且维持时间更长。【结论】添加生物质炭不改变SOC矿化趋势。添加低量(0.1%)的生物质炭可抑制SOC矿化、促进SOC的积累。
引用
收藏
页码:987 / 99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土壤团聚结构上水溶性有机物的性质及其对有机肥的响应 [J].
刘满强 ;
陈小云 ;
秦江涛 ;
黄欠如 ;
余喜初 ;
李辉信 ;
胡锋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05) :961-969
[2]   黑土团聚体与颗粒中碳、氮含量及腐殖质组成的比较 [J].
窦森 ;
郝翔翔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05) :970-977
[3]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水稻土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J].
陈晓芬 ;
李忠佩 ;
刘明 ;
江春玉 .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05) :950-960
[4]   施用生物质炭后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 [J].
张斌 ;
刘晓雨 ;
潘根兴 ;
郑聚锋 ;
池忠志 ;
李恋卿 ;
张旭辉 ;
郑金伟 .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23) :4844-4853
[5]   生物质炭结构性质及其对土壤有效养分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 [J].
周桂玉 ;
窦森 ;
刘世杰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10) :2075-2080
[6]   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J].
刘燕萍 ;
高人 ;
杨玉盛 ;
尹云锋 ;
马红亮 ;
薛丽佳 .
土壤, 2011, 43 (05) :763-768
[7]  
土壤生物质炭环境行为与环境效应[J]. 刘玉学,刘微,吴伟祥,钟哲科,陈英旭.应用生态学报. 2009(04)
[8]   南方红壤稻田与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 [J].
李昌新 ;
黄山 ;
彭现宪 ;
黄欠如 ;
张卫建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03) :606-611
[9]   三种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Ⅱ.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化学结合机制 [J].
周萍 ;
宋国菡 ;
潘根兴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9, 46 (02) :263-273
[10]   好气与淹水条件下水稻土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矿化量 [J].
郝瑞军 ;
李忠佩 ;
车玉萍 ;
方海兰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9) :1944-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