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部新近纪古流向与物源分布对隆升的响应

被引:6
作者
杨永锋 [1 ,2 ,3 ]
张克信 [1 ,2 ]
徐亚东 [1 ,2 ]
宋博文 [1 ,2 ]
张楗钰 [4 ]
骆满生 [1 ]
季军良 [1 ,2 ]
陈奋宁 [5 ]
陈锐明 [5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3] 陕西省地矿局区域地质矿产研究院
[4] 武汉地质矿产研究所
[5] 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关键词
新近纪; 古流向; 物源分布; 隆升; 青藏高原东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11个新近纪沉积盆地的沉积相演化、古流向和物源演变的详细对比研究,揭示了研究区新近纪4次沉积演变与构造隆升的响应。①中新世早期(23~19.5Ma):阿牙克库木湖、柴达木、德令哈和酒泉盆地的古流向和物源分析表明东昆仑和阿尔金已经抬升成剥蚀区。循化、贵德和临夏等盆地物源和古流向指示西秦岭和拉脊山也已成为隆起区。区域上整体地势差异不显著。②中新世早中期(17.5~15Ma):区域湖盆面积扩大,阿牙克库木湖、索尔库里、柴达木和酒泉盆地的资料反映东昆仑、阿尔金和祁连山已经全面隆升,贵德-循化、临夏盆地的古流向反映为盆地周缘型,指示西秦岭和拉脊山明显抬升,区域差异隆升造成盆地凹陷扩张进入湖泛期。③中新世中晚期(10~7Ma):阿牙克库木湖、索尔库里、柴达木和酒泉盆地沉积物的粒径和沉积速率增大,与热年代学证据一致,揭示出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进一步快速隆升。贵德、循化和临夏盆地古流向和物源反映为显著的多源性,除西秦岭和拉脊山外,位于循化和临夏两盆地间的积石山也开始隆起。④上新世(5.3Ma以来):索尔库里、柴达木和酒泉盆地古流向没有明显变化,沉积速率和粒径继续增大,阿尔金和祁连山加速隆升为高海拔地貌。贵德盆地主物源区是拉脊山。区域上,地势差异加强,湖盆被肢解后逐步萎缩消亡。
引用
收藏
页码:797 / 813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 [21] 青藏高原东北缘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过程
    袁道阳
    张培震
    方小敏
    王志才
    宋春晖
    郑德文
    [J]. 地学前缘, 2007, (01) : 243 - 250
  • [22] 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
    葛肖虹
    任收麦
    马立祥
    吴光大
    刘永江
    袁四化
    [J]. 地学前缘, 2006, (06) : 118 - 130
  • [23]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
    陈正乐
    宫红良
    李丽
    王小凤
    陈柏林
    陈宣华
    [J]. 地学前缘, 2006, (04) : 91 - 102
  • [24] 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
    张培震
    郑德文
    尹功明
    袁道阳
    张广良
    李传友
    王志才
    [J]. 第四纪研究, 2006, (01) : 5 - 13
  • [25] 东昆仑南部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的地质意义
    袁万明
    董金泉
    王世成
    杨志强
    [J]. 核技术, 2005, (09) : 707 - 711
  • [26] 青藏高原盆地系统演化与高原形成时间
    朱利东
    王成善
    伊海生
    刘登忠
    向芳
    刘志飞
    赵西西
    刘顺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 249 - 255
  • [27] 祁连山北缘老君庙背斜晚新生代磁性地层与高原北部隆升
    方小敏
    赵志军
    李吉均
    颜茂都
    潘保田
    宋春晖
    戴霜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2) : 97 - 106
  • [28]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时序——临夏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J]. 郑德文,张培震,万景林,李传友,曹继秀.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 [29] 阿尔金断裂双层花状构造的厘定
    刘俊来
    潘宏勋
    任收麦
    葛肖虹
    叶惠文
    [J]. 地质科学, 2003, (01) : 52 - 59
  • [30] 青藏高原东北部贵德盆地上新世沉积环境分析及其意义
    宋春晖
    方小敏
    李吉均
    高军平
    孙东
    范马洁
    颜茂都
    [J]. 第四纪研究, 2003, (01) : 92 -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