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北缘的斜向碰撞与汇聚因子

被引:23
作者
宋传中 [1 ]
张国伟 [2 ]
牛漫兰 [1 ]
刘国生 [1 ]
霍立新 [1 ]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斜向汇聚; 汇聚因子; 大陆增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秦岭北缘洛南—栾川断裂带是华北板块南缘与秦岭造山带汇聚-拼合带,具有SW→NE向俯冲兼左旋走滑的性质,并构成叠瓦状构造和双重构造的组合样式。秦岭北缘不同性质的构造组成有规律的图案,其展布方位和运动学方式与板块汇聚的动力学特征极为吻合。变形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变形岩石主要是中上地壳的产物,岩石有限应变的三轴比为:X∶Y∶Z=8.86∶4.32∶1,应变椭球体为扁椭球状。汇聚因子是:在洛南地区板块汇聚方向为22°,汇聚方向与板块边界的夹角为73°;在栾川地区板块汇聚方向为31°,汇聚方向与板块边界的夹角为82°,显示出秦岭造山带与华北板块南缘的碰撞和拼合具有典型的斜向汇聚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48 / 5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许志琴
    张泽明
    刘福来
    杨经绥
    李海兵
    杨天南
    邱海峻
    李天福
    孟繁聪
    陈世忠
    唐哲民
    陈方远
    [J]. 地质学报, 2003, (04) : 433 - 450+593
  • [2] 秦岭北界岩石圈组成及结构——河南明港地区深源捕虏体研究
    路凤香
    王春阳
    郑建平
    张瑞生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 1 - 9
  • [3] 中国造山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钟大赉
    丁林
    张进江
    季建清
    [J]. 地质论评, 2002, (02) : 147 - 152
  • [4] 五十年来中国小型构造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宋鸿林
    [J]. 地质论评, 2002, (02) : 158 - 167
  • [5]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变形分解作用对榴辉岩透镜体群发育的影响——以碧溪岭地区为例
    索书田
    钟增球
    周汉文
    游振东
    [J]. 地质科技情报, 2001, (02) : 15 - 22
  • [6] 青藏高原北部的碰撞造山及深部动力学——中法地学合作研究新进展
    许志琴
    杨经绥
    姜枚
    [J]. 地球学报, 2001, (01) : 5 - 10
  • [7] 伏牛山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动力学控制
    宋传中
    张国伟
    [J]. 地质论评, 1999, (05) : 492 - 497
  • [8] 华北地块南部巨型陆内俯冲带与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三维结构
    张国伟
    孟庆任
    刘少峰
    姚安平
    [J]. 高校地质学报 , 1997, (02) : 2 - 9+11-16
  • [9] 秦岭造山带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J]. 张国伟,郭安林,刘福田,孟庆任,肖庆辉.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S1)
  • [10] 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及韧性剪切带[M]. 地质出版社 , 郑亚东,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