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和解的“义利之辨”

被引:6
作者
陈洪杰
机构
[1]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事和解; 合法性; 罪刑法定; 宽严相济; 重刑主义;
D O I
10.19563/j.cnki.sdfx.2014.01.011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私人的复仇与公共的惩罚都代表了一种朴素直观的报应正义,但无论在何种社会文明阶段,这都不是也不应成为"独此"的正义符号。死刑和解是一个由多元复杂的运作逻辑支撑起来的命题系统,这其中既有生存的逻辑,也有宽恕的逻辑;既有惩罚犯罪的逻辑,也有救赎生命的逻辑;既有权力有限性的自省,也有对个体选择的尊重……既关乎正义,也关乎人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2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犯罪控制的惩罚主义及其效果 [J].
樊文 .
法学研究, 2011, 33 (03) :112-137
[2]   法律不确定性命题——一个问题史的考察 [J].
周国兴 .
环球法律评论, 2010, 32 (06) :27-38
[3]   法律治理化与刑事和解制度探析——基于法律社会学的视角 [J].
陈俊敏 .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3 (03) :56-59
[4]   死刑案件被刑事和解的十大证伪 [J].
梁根林 .
法学, 2010, (04) :3-21
[6]   死刑案件可以并需要和解吗? [J].
孙万怀 .
中国法学, 2010, (01) :180-191
[7]   “刑事和解”:批评意见与初步回应 [J].
杜宇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 (08) :3-15
[9]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三种模式 [J].
陈瑞华 .
法学研究, 2009, 31 (01) :92-109
[10]  
刑事和解:公民社会的刑事治理.[J].张小海;.研究生法学.2006,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