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

被引:35
作者
汪新伟
沃玉进
周雁
张荣强
李双建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区域挤压应力; 变形期次; 运动学结构模式; 褶皱-冲断带; 上扬子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一直缺乏系统研究。在前人基础上,结合野外认识、地震地质剖面解释、构造活动定年等相关成果分析认为,上扬子地区印支期以来至少存在着3组不同方向的区域挤压应力。其中,NW-SE向挤压应力具印支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多期活动特点,近SN向挤压应力主要在燕山晚期,NE-SW向挤压作用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期。由此所形成的造山带至前陆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结构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即龙门山造山带发育了较为典型的根带、中带、锋带与外缘带等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米仓山与南大巴山造山带缺乏中带变形的特征,雪峰山陆内前陆盆地系统则表现为逆冲的锋带在倾向上传播距离长、在走向上影响范围大等特点。上扬子地区褶皱-冲断带的运动学特征控制了不同时期油气的运移方向及聚集场所。
引用
收藏
页码:200 / 21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中、上扬子地区地质结构类型与海相层系油气保存意义 [J].
沃玉进 ;
汪新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2) :177-187
[2]   华南早中生代从印支期碰撞构造体系向燕山期俯冲构造体系转换的形变记录 [J].
张岳桥 ;
徐先兵 ;
贾东 ;
舒良树 .
地学前缘, 2009, 16 (01) :234-247
[3]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J].
董树文 ;
张岳桥 ;
龙长兴 ;
杨振宇 ;
季强 ;
王涛 ;
胡建民 ;
陈宣华 .
地质学报, 2007, (11) :1449-1461
[4]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特征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块预测 [J].
何鲤 ;
刘莉萍 ;
罗潇 ;
吕志洲 ;
王应容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3) :247-252
[5]   扬子板内递进变形——南方构造问题之二 [J].
丁道桂 ;
刘光祥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3) :238-246+252
[6]   中国大陆早古生代构造演化 [J].
万天丰 .
地学前缘, 2006, (06) :30-42
[7]   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山前带构造样式与变形机制 [J].
汪泽成 ;
赵文智 ;
徐安娜 ;
李登华 ;
崔瑛 .
现代地质, 2006, (03) :429-435
[8]   秦岭地区城口—房县断裂带变形特征及ESR定年 [J].
徐亚军 ;
杨坤光 ;
马昌前 .
现代地质, 2005, (01) :127-132
[9]   秦岭-大别中央造山系南缘勉略古缝合带的再认识——兼论中国大陆主体的拼合 [J].
张国伟 ;
程顺有 ;
郭安林 ;
董云鹏 ;
赖绍聪 ;
姚安平 .
地质通报, 2004, (Z2) :846-853
[10]   新元古时期中国古大陆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关系 [J].
陆松年 ;
李怀坤 ;
陈志宏 ;
于海峰 ;
金巍 ;
郭坤一 .
地学前缘, 2004, (02) :51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