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

被引:79
作者
冯向东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教学活动; 师生关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20 [教学研究和改革];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及其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主体之间关系的中介是语言载负的社会历史文化。主体间性范畴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丰富性、建构性等,提供了一个阐释的理论基点。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为交往的教育理论辩护——与张应强教授商榷 [J].
项贤明 .
教育科学研究, 2003, (09) :9-11
[2]   对教育定义的思考 [J].
顾明远 .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01) :5-9
[3]   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 [J].
潘德荣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03) :273-277+280
[4]   中庸与三分 [J].
庞朴 .
文史哲, 2000, (04) :21-27
[5]   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J].
冯建军 .
教育研究, 2000, (02) :35-41
[6]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J].
任平 .
中国社会科学, 1999, (01) :53-69
[7]   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J].
冯向东 .
高等教育研究, 1987, (01) :64-68
[8]  
胡塞尔[M]. 中华书局 , (美)维克多·维拉德-梅欧(VictorVelarde-Mayol)著, 2002
[9]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M]. 商务印书馆 , (德)胡塞尔(EdwundHusserl)著, 2001
[10]  
法兰克福学派研究[M]. 重庆出版社 , 欧力同,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