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王丹丹 [1 ]
曹凑贵 [2 ]
机构
[1]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医学系
[2] 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免耕;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产量;
D O I
10.13989/j.cnki.0517-6611.2018.32.036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探明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方式对耕层土壤(0~20 cm)活性有机碳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12年在湖北省大法寺镇稻麦复种系统试验基地,设置了免耕(NT)和翻耕(PT) 2种耕作方式以及5 250(SR3)、3 500(SR2)、1750(SR1)、0 kg/hm2(SR0) 4种秸秆还田量。[结果]与翻耕相比,免耕显著降低10~2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 5%~21%、易氧化态碳(EOC) 7%~43%、微生物生物量碳(MBC) 10%~46%、碳库管理指数(CPMI) 6%~44%,显著降低5~10 cm土层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 23%~36%。与秸秆不还田相比,处理SR3和SR2增加5~10 cm土层土壤DOC 29%~38%。处理SR3能显著降低水稻产量9%~2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EOC呈极显著正相关,与DOC则呈显著负相关,表明EOC、DOC对于短期内稻田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量的改变响应最为敏感,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结论]相较于传统耕作方式,短期免耕与秸秆还田不是适合砂壤土质增碳增产的技术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2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1]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川中紫土土壤碳库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J].
朱敏 ;
王兴龙 ;
张頔 ;
孔凡磊 ;
袁继超 .
华北农学报, 2017, 32(S1) (S1) :302-307
[2]  
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唐海明,程凯凯,肖小平,汤文光,汪柯,李超,张帆,孙玉桃.应用生态学报. 2017(02)
[3]   南方双季稻区生物质炭还田模式生态效益评价 [J].
陈春兰 ;
侯海军 ;
秦红灵 ;
王聪 ;
沈健林 ;
魏文学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 33 (01) :80-91
[4]   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对砂姜黑土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的影响 [J].
王晓波 ;
车威 ;
纪荣婷 ;
何传龙 ;
朱安宁 ;
王伏伟 ;
朱林 .
土壤, 2015, 47 (03) :483-489
[5]  
关中平原作物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李硕,李有兵,王淑娟,师江澜,田霄鸿.应用生态学报. 2015(04)
[6]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周欢 ;
蔡立群 ;
张仁陟 ;
董博 ;
孙成胜 ;
高小龙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5, 50 (01) :63-68
[7]   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耕层构造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J].
聂良鹏 ;
郭利伟 ;
牛海燕 ;
魏杰 ;
李增嘉 ;
宁堂原 .
作物学报, 2015, 41 (03) :468-478
[8]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不同活性组分储量及分配的影响[J]. 王虎,王旭东,田宵鸿.应用生态学报. 2014(12)
[9]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有机碳矿化以及腐殖质特征的影响 [J].
路丹 ;
何明菊 ;
区惠平 ;
何冰 ;
沈方科 ;
顾明华 .
土壤通报, 2014, 45 (05) :1144-1150
[10]  
不同土壤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短期影响[J].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卞新民.应用生态学报.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