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川中紫土土壤碳库与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朱敏
王兴龙
张頔
孔凡磊
袁继超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碳库;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0901 ;
摘要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和小麦秸秆还田对川中丘陵地区紫色土壤碳库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设置了秸秆还田旋耕(RTS)、秸秆还田免耕(NTS)、秸秆不还田旋耕(RT)、秸秆不还田免耕(NT)4个处理,研究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川中紫土土壤碳库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2016年玉米成熟期0~10 cm和10~20 cm有机碳NTS较NT处理分别提高了21.9%,1.6%,RTS较RT处理分别提高了23.1%,15.9%。与秸秆不还田相比,2015年玉米成熟期秸秆还田0~10 cm和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40.1%,17.5%,2016年则分别提高了70.0%,16.0%。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碳库活度(A)、活度指数(AI)、碳库指数(CPI)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免耕处理提高了土壤碳库活度、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与旋耕处理相比,免耕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碳库活度指数分别提高了15.7%,28.9%,碳库管理指数分别提高了12.5%,46.6%。RTS较NT处理产量提高了35.3%。
引用
收藏
页码:302 / 30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对双季稻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J]. 唐海明,程凯凯,肖小平,汤文光,汪柯,李超,张帆,孙玉桃.应用生态学报. 2017(02)
[2]   不同耕作措施下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与酶活性间的关系 [J].
张英英 ;
蔡立群 ;
武均 ;
齐鹏 ;
罗珠珠 ;
张仁陟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01) :1-7
[3]   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田慎重 ;
郭洪海 ;
董晓霞 ;
董亮 ;
郑东峰 ;
孙泽强 ;
王学君 ;
刘盛林 .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S2) (S2) :39-45
[4]   长期有机无机配施黑土土壤有机碳对农田基础地力提升的影响 [J].
查燕 ;
武雪萍 ;
张会民 ;
蔡典雄 ;
朱平 ;
高洪军 .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 (23) :4649-4659
[5]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砂姜黑土有机质组分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李玮 ;
乔玉强 ;
陈欢 ;
杜世州 ;
赵竹 ;
曹承富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4, 30 (04) :475-480
[6]   碳氮管理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作物产量、秸秆腐解、土壤CO排放的影响 [J].
黄涛 ;
仇少君 ;
杜娟 ;
史振侠 ;
巨晓棠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3, (04) :756-768
[7]   秸秆还田对免耕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有机碳固定的影响 [J].
李成芳 ;
寇志奎 ;
张枝盛 ;
曹凑贵 ;
吴海亚 ;
梅金安 ;
翟中兵 ;
张丛德 ;
魏坦雄 ;
刘诗晴 ;
夏起昕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11) :2362-2367
[8]   不同年限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蔡太义 ;
黄耀威 ;
黄会娟 ;
贾志宽 ;
李立科 ;
杨宝平 ;
韩思明 .
生态学杂志, 2011, 30 (09) :1962-1968
[9]   免耕稻草覆盖种植红薯对稻田土壤碳库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J].
康轩 ;
黄景 ;
姜建初 ;
蓝立斌 ;
吕巨智 ;
梁和 .
广西农业科学, 2010, 41 (03) :236-239
[10]   秸秆施用及蚯蚓活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于建光 ;
李辉信 ;
陈小云 ;
胡锋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4) :818-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