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37
作者
田慎重
郭洪海
董晓霞
董亮
郑东峰
孙泽强
王学君
刘盛林
机构
[1]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山东耕地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山东省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新型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秸秆; 深松; 旋耕; 免耕; 碳库管理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后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长期旋免耕后进行深松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周转。为对比转变耕作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LOC)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该研究基于连续6 a的旋耕转变为深松和免耕转变为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2012-2014年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对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均对土壤LOC含量、活性有机碳与有机碳的比例(LOC/SOC)和碳库管理指数产生显著影响。相对于原旋耕秸秆还田处理(RTS),虽然旋耕-深松秸秆还田处理(RTS-STS)提高了0~30 cm土层的LOC含量,但其土壤中LOC/SOC比例和碳库管理指数显著下降。而免耕-深松秸秆还田(NTS-STS)处理和耕作方式未转变的免耕秸秆还田处理(NTS)在0~10 cm土层其LO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NTS-STS处理显著提高LOC/SOC比例。耕作方式转变导致RTS-STS处理碳库管理指数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逐渐降低,而NTS-STS处理则呈逐渐升高趋势。耕作、秸秆、年份、耕作与秸秆、耕作与年份及3者交互作用是导致耕作方式转变后各处理0~30 cm的LOC含量变化的主要作用力(P<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将长期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可显著降低土壤SOC中的LOC比例,降低碳库管理指数,促进土壤碳库的稳定性;而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下层(10~30 cm)的土壤碳库活性。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4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田慎重 ;
王瑜 ;
宁堂原 ;
董晓霞 ;
董亮 ;
郑东峰 ;
郭洪海 .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 (17) :98-105
[2]   北方旱作区土壤轮耕技术研究进展 [J].
李荣 ;
侯贤清 ;
贾志宽 ;
韩清芳 .
西北农业学报, 2015, 24 (03) :1-7
[3]   轮耕对夏玉米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张莉 ;
张洋洋 ;
付国占 ;
焦念元 ;
梁超贺 ;
杨秀 .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 (04) :802-806
[4]   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周欢 ;
蔡立群 ;
张仁陟 ;
董博 ;
孙成胜 ;
高小龙 .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5, 50 (01) :63-68
[5]   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耕层构造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J].
聂良鹏 ;
郭利伟 ;
牛海燕 ;
魏杰 ;
李增嘉 ;
宁堂原 .
作物学报, 2015, 41 (03) :468-478
[6]   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J].
吕瑞珍 ;
熊瑛 ;
李友军 ;
吕强 ;
黄明 .
水土保持学报, 2014, 28 (04) :206-209+217
[7]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易氧化和总有机碳的影响 [J].
关振寰 ;
李巧云 ;
张仁陟 ;
王琳 ;
张军 .
土壤通报, 2014, 45 (02) :420-426
[8]  
轮耕与施肥对渭北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王丽,李军,李娟,柏炜霞.应用生态学报. 2014(03)
[9]   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固碳效应的影响 [J].
魏燕华 ;
赵鑫 ;
翟云龙 ;
张二朋 ;
陈阜 ;
张海林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17) :87-95
[10]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与产量的短期影响 [J].
王丹丹 ;
周亮 ;
黄胜奇 ;
李成芳 ;
曹凑贵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2 (04) :735-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