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耕对夏玉米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2
作者
张莉
张洋洋
付国占
焦念元
梁超贺
杨秀
机构
[1]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轮耕; 夏玉米田; 总有机炭;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D O I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09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常规耕作(3C)、1年深翻+2年常规耕作(DP2C)、2年深翻+1年常规耕作(2DPC)和连续3年深翻(3DP)对活性有机碳的时空变化以及碳库活度、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0~4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先增后降,开花期达到峰值。与常规耕作相比,深翻能够显著提高0~40 cm土层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分别平均提高2.33%、4.54%和3.82%。不同耕作处理间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以3DP处理最高、2DPC处理次之,两者均显著高于3C处理。从土壤空间角度看,3DP处理和2DPC处理能够有效延缓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降低速度,促进有机碳在土层中的均匀分布。但从生态效益和节本增效的角度出发,连读多年常规耕作后,秸秆还田条件下,隔一年深翻既能增强土壤碳汇能力,又可改善大气环境,是适合该地区的耕作方式。
引用
收藏
页码:802 / 80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赤水河下游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J].
钟洪明 ;
高艳平 ;
母永秋 ;
丁访军 ;
周凤娇 .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23) :5741-5746
[2]   耕作方式对冀西北高原旱沙地土壤机械组成和容重的影响 [J].
李淑文 ;
张会永 ;
王振宇 ;
张飞 ;
文宏达 .
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22) :5449-5451+5515
[3]  
不同土壤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短期影响[J]. 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顾克军,胡乃娟,卞新民.应用生态学报. 2013(05)
[4]   免耕条件下水稻产量及稻田无机氮供应特征 [J].
武际 ;
郭熙盛 ;
张祥明 ;
王允青 .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06) :1172-1181
[5]   轮耕对宁南旱区土壤理化性状和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 [J].
侯贤清 ;
李荣 ;
韩清芳 ;
贾志宽 ;
王维 ;
杨宝平 ;
王俊鹏 ;
聂俊峰 ;
李永平 .
土壤学报, 2012, 49 (03) :592-600
[6]   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黑土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张迪 ;
韩晓增 ;
侯雪莹 .
土壤通报, 2011, 42 (03) :654-658
[7]   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影响 [J].
区惠平 ;
何明菊 ;
朱桂玉 ;
黄景 ;
顾明华 ;
黎晓峰 ;
沈方科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32 (01) :1-6
[8]   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J].
孙国峰 ;
徐尚起 ;
张海林 ;
陈阜 ;
肖小平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18) :3776-3783
[9]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质量的数值化评价[J]. 吴玉红,田霄鸿,池文博,南雄雄,闫小丽,朱瑞祥,同延安.应用生态学报. 2010(06)
[10]   轮耕措施对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 [J].
孔凡磊 ;
张海林 ;
孙国峰 ;
黄光辉 ;
陈阜 .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24 (02) :150-15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