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2 条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埋储层次生孔隙成因机理研究
被引:43
作者:
张福顺
[1
]
朱允辉
[2
]
王芙蓉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
[3]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来源: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次生孔隙;
成岩阶段;
暴露溶蚀;
埋藏溶蚀;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8.03.01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准噶尔盆地腹部勘探目的层埋深大,一般在5500~6000 m左右,属于深埋储层。在对大量薄片分析鉴定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X衍射粘土分析等手段,对研究目的层的孔隙类型和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中晚侏罗世发育的车莫古隆起导致非持续埋藏的成岩背景,由于中途开启地层抬升暴露,酸性大气淡水对粒间方解石胶结物淋滤溶蚀,产生次生溶孔;白垩系之后再度埋藏发生有机酸内幕溶蚀作用。由于地层抬升剥蚀导致成岩阶段滞后,勘探目的层现今处于晚成岩A1亚期是次生孔隙保存的重要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469 / 478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