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根际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分形特征
被引:42
作者:
张超
[1
,2
]
刘国彬
[1
]
薛萐
[1
,3
]
宋籽霖
[3
]
张昌胜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来源: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根际;
微团聚体;
分形维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4 [土壤-植物系统];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的分形特征,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中土壤质量评价和生态恢复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分析,运用分形理论,研究黄土丘陵区墩山小流域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人工灌木等6种植被根际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的分形特征。【结果】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不同植被对土壤微团聚体以及颗粒组成影响不同。无论是根际还是非根际,天然草地0.25—0.05 mm、0.05—0.01 mm微团聚体含量以及土壤团聚状况、团聚度均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而0.25—0.05 mm、0.05—0.01 mm土壤颗粒含量以及分散系数、分散率低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根际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颗粒分形维数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除柳枝稷外,根际土壤团聚状况和团聚度高于非根际,分散系数和分散率低于非根际;不同植被根际微团聚体分形维数和颗粒分形维数均低于非根际土。相关性分析表明,与非根际相比,根际土壤微团聚体及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相关性更显著。【结论】黄土丘陵区坡耕地退耕后,天然草地对于土壤微团聚体的改善作用优于人工灌木和人工草地。与非根际相比,根际土壤具有更好团聚结构,而且根际土壤分形特征能更好反映土壤性质的变化规律,因此可作为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
引用
收藏
页码:507 / 515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