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构造与中国中西部天然气大气区

被引:31
作者
贾承造
李本亮
雷永良
陈竹新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 喜马拉雅构造运动; 陆内变形; 构造域; 天然气资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生代特提斯洋向北消减导致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大陆会聚控制青藏高原下地壳增厚、上地壳逆冲叠置和隆升,形成高原地貌.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向东推挤,挤压构造变形不断向外扩展,形成现今全球最大弥散型陆内构造变形域和板内变形最为活跃的巨型盆山体系,即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由于不均一的小克拉通拼贴,地壳发生分异,造山带回春上升,小克拉通沉降,古板块边缘形成继承性前陆盆地群或前陆冲断带群.由这些复活的古造山带、前陆冲断带和小型克拉通盆地三个构造单元共同构成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是一个巨型的构造体系和特殊性质的喜马拉雅运动期构造域,是中国中西部喜马拉雅运动的主要特征,也是可以与青藏高原相提并论的巨型大地构造单元.挤压冲断构造变形带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龙门山呈弧形带向北、向东扩展;随着晚新生代印藏持续碰撞,欧亚大陆强烈变形,构造变形带向外围进一步扩展,传递到阿尔泰山-阴山-吕梁山-华蓥山弧形带.冲断构造不断向环青藏高原外围扩展的同时,在盆山体系内部发生强烈陆内变形,古造山带复活,在造山带与盆地边缘形成了新的前陆盆地,冲断构造变形依次从造山带向克拉通盆地内扩展.在欧亚大陆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及其远程效应的控制下,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从内向外的构造变形强度、盆山耦合程度依次降低;克拉通边缘的单个盆山组合也具有从山前向克拉通方向构造变形强度依次降低,构造变形样式逐渐变得简单、构造变形时间依次变新的规律.在整个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中,整体表现为三个构造分段:西段构造变形传播、中段高原增生-推覆、东段走滑-抬升.在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中,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是具有重要天然气勘探价值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它决定了中国中西部天然气分布主要受古生界克拉通古隆起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的控制,具有多期成烃与晚期成藏的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621 / 163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天山南缘与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地质特征对比及油气勘探建议 [J].
李本亮 ;
陈竹新 ;
雷永良 ;
张朝军 .
石油学报, 2011, 32 (03) :395-403
[2]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东段新构造变形特征——以川西为例 [J].
李本亮 ;
雷永良 ;
陈竹新 ;
贾东 ;
张朝军 .
岩石学报, 2011, 27 (03) :636-644
[3]   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统内部的角度不整合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王亮 ;
肖安成 ;
巩庆霖 ;
刘东 ;
沈中延 ;
周苏平 ;
吴磊 ;
楼谦谦 ;
孙晓文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 40 (11) :1582-1590
[5]   中国环青藏高原新生代巨型盆山体系构造特征与含油气前景 [J].
贾承造 ;
杨树锋 ;
魏国齐 ;
王良书 ;
刘绍文 .
天然气工业, 2008, (08) :1-11+133
[6]   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内前陆冲断构造变形的空间变化规律 [J].
李本亮 ;
贾承造 ;
庞雄奇 ;
管树巍 ;
杨庚 ;
石昕 ;
李传新 .
地质学报, 2007, (09) :1200-1207
[7]   中国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陆内变形特征与油气矿藏富集 [J].
贾承造 .
地学前缘, 2007, (04) :96-104
[8]   天山南北缘前陆冲断构造对比研究及其油气藏形成的构造控制因素分析 [J].
郭召杰 ;
邓松涛 ;
魏国齐 ;
李本亮 .
地学前缘, 2007, (04) :123-131
[9]   酒泉盆地南缘新生代冲断带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时间 [J].
陈汉林 ;
杨树锋 ;
肖安成 ;
潘正中 ;
程晓敢 ;
陈建军 ;
范铭涛 ;
田多文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4) :488-494
[10]   中国油气晚期成藏特征 [J].
贾承造 ;
何登发 ;
石昕 ;
杨庚 ;
张朝军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05) :412-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