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山”耦合演化看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的性质

被引:22
作者
吴根耀 [1 ]
马力 [2 ]
梁兴 [3 ]
陈均亮 [4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江苏油田
[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油田公司
[4]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两侧; 造山带; 磨拉石盆地; 火山岩盆地; 陆表海沉积; 构造边界; 前白垩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兴-蒙造山带是海西期的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燕山运动时两者都成为陆内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造山带是苏皖地块与胶辽微大陆之间的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延吉-清津造山带是胶辽微大陆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印支期碰撞造山带;更北则是由一系列外来地体沿敦化-密山断裂拼贴在西伯利亚次大陆之上而形成的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属板间造山带)。在此基础上,分为海西—印支期、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时代,详细剖析了"郯庐断裂带"两侧与上述造山作用耦合的典型的磨拉石盆地和火山岩盆地的演化及其对比,证实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地各有其独立的发育史,不是被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错断的同一个盆地。对"郯庐断裂带"两侧古生代—三叠纪陆表海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西的扬子微大陆、华北微大陆、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与其东的苏皖地块、胶辽微大陆、兴凯地块曾分属独立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时,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部分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上述3条边界断裂连接成郯庐断裂带并成为陆内的左行走滑断层。
引用
收藏
页码:308 / 325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84 条
[41]   The Sequence of Magmatic-Tectonic Events and Orogenic Processes of the Yanshan Belt, North China [J].
DENG Jinfu ;
and Key Laboratory of Lithospheric Tectonics and Lithoprobe Techniques .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4, (01) :260-266
[42]   苏皖地块构造演化、苏鲁造山带形成及其耦合的盆地发育 [J].
吴根耀 ;
马力 ;
陈焕疆 ;
徐克定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04) :337-353
[43]   吉林延边开山屯地区蓝片岩相变质作用——来自硬绿泥石+纤锰柱石+多硅白云母组合的证据 [J].
吴汉泉 ;
唐克东 ;
李存有 .
地质通报, 2003, (09) :651-654
[44]   郯庐断裂南段研究进展与断裂性质讨论 [J].
汤加富 ;
李怀坤 ;
娄清 .
地质通报, 2003, (06) :426-436
[45]   山东五莲中生代岩浆岩的锆石U-Pb年龄 [J].
周建波 ;
郑永飞 ;
赵子福 .
高校地质学报, 2003, (02) :185-194
[46]  
40Ar/39Ar Dating of Deformation Events and Reconstruction of Exhumation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Donghai, East China[J]. LI Jinyi, YANG Tiannan, CHEN Wen and ZHANG Sihong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E-mail: jyli@cags.net.cn.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3(02)
[47]   试论"盆""山"的耦合和脱耦及其运动学 [J].
吴根耀 ;
马力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02) :99-109
[48]   大别山天堂寨地区晚白垩世以来剥露历史的(U-Th)/He和裂变径迹分析证据 [J].
周祖翼 ;
许长海 ;
P.W.Reiners ;
杨凤丽 ;
R.A.Donelick .
科学通报, 2003, (06) :598-602
[49]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与成因 [J].
朱光 ;
刘国生 ;
牛漫兰 ;
宋传中 ;
王道轩 .
地质通报, 2003, (03) :200-207
[50]   郯庐断裂带(安徽部分)动力学演化及其构造意义 [J].
侯明金 ;
王永敏 ;
Jacques MERCIER ;
Pierre VERGELY .
地质通报, 2003, (02) :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