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油中掺伪棕榈油的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19
作者
邹洁 [1 ]
赵维佳 [1 ]
汪海峰 [2 ]
赵滨敬 [3 ]
机构
[1] 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2]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3]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
关键词
大豆油; 棕榈油; 脂肪酸; 掺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S227 [产品标准与检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72份纯品大豆油和70份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进行了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油和棕榈油中亚油酸(C18∶2)平均值分别为55.6%和10.7%;不饱和脂肪酸(C18∶1+C18∶2+C18∶3)含量最稳定,平均值分别为86.0%和52.0%;C18∶1+C18∶2值较稳定,平均值分别为77.7%和51.7%。对10份掺伪模拟样品进行了测定,其定量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利用这3项指标可对大豆油中掺伪棕榈油的含量进行多元定量计算。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食用植物油中掺兑棕榈油检验方法的研究 [J].
李雅莲 ;
程兴杰 ;
李万军 ;
杨军 ;
冯厉 .
粮食储藏, 2008, (01) :43-46
[2]   食用植物油掺假检验方法研究进展 [J].
杨元 ;
高玲 ;
王炼 .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06, (01) :123-125
[3]   食用油脂掺伪鉴别模式的研究 [J].
钱向明 ;
李桂华 ;
李明奇 ;
陆群 ;
姜延超 ;
马树实 .
中国油脂, 2005, (08) :51-54
[4]   大豆种子脂肪酸组分的研究进展 [J].
徐杰 ;
胡国华 ;
张大勇 .
大豆科学, 2005, (01) :61-66
[5]   食用植物油的分类和质量鉴别的模式识别研究 [J].
张国文 ;
倪永年 ;
涂北平 .
食品科学, 2005, (01) :71-75
[6]   掺伪食用植物油气相色谱测定方法研究 [J].
荣会 ;
牟峻 .
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01) :7-10
[7]   食用油识别方法的研究 [J].
郑建国 ;
肖前 ;
梁荣英 ;
杨雪辉 .
分析测试学报, 1998, (04) :31-35
[9]   东北地区大豆品种资源脂肪酸组成的分析研究 [J].
吕景良 ;
邵荣春 ;
吴百灵 ;
梁岐 ;
吴桂荣 .
作物学报, 1990, (04) :349-356
[10]  
掺伪粮油食品鉴别检验[M]. 中国标准出版社 , 白满英,张金诚主编,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