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落叶松林生物量、地表枯落物量及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分生长的变化差异

被引:53
作者
王洪岩
王文杰
邱岭
苏冬雪
安静
郑广宇
祖元刚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森林植物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人工林; 林龄;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有关生物量碳随林分生长变化研究较多,而相关土壤有机碳储量随林分生长变化研究较少且结论争议较大。通过对二者随林分生长变化差异的比较,旨在探讨是否可以通过简单林分生长指标来判断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对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分布区内139个样地的生物量与土壤碳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林龄是指示生物量碳累积的可靠参数。兴安落叶松个体大小(胸径、树高和单株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大不断增加,相关性显著(P<0.001),而林分生物量密度随林龄的增大呈线性上升(R2=0.2—0.6,P<0.001)。(2)地表凋落物量与林龄表现显著的二次曲线相关,前37a上升而后开始下降。地表凋落物量与林木大小、生物量密度均相关显著(R2=0.14—0.82,P<0.001),但与树高相关性最高,显示树高变化对于评价地表枯落物生物量可能更有效。(3)林龄、林木大小和林分生物量密度均与土壤不同层碳存在相类似的相关关系。深层土壤有机碳(>40cm)与林龄显著负相关(P<0.05),表层土壤有机碳有增加趋势(P>0.05),这使得0—40 cm与40—8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比值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与此类似,林木平均大小也与深层土壤有机碳显著负相关(P<0.05),而表层与深层有机碳储量比值随林木大小(胸径与树高)的增大也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但同时考虑林木个体大小和林分密度的林分生物量密度(地上和地下),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显著相关关系。这些结果说明,评价土壤有机碳变化的指标中,林龄、树高和胸径可能更优于较为复杂的生物量密度等指标。考虑到深层土壤较表层具有更长期的稳定性,这种表层与深层土壤有机碳比值的增加,意味着土壤碳有向表层积聚而深层减少的趋势,这可能使得土壤有机碳更容易受外界环境变化(如火灾等)的影响。落叶松人工林群落碳储量随林龄增加的变化规律明显,除了占主要部分的生物量碳之外,土壤碳累积值得关注,这一发现对于以固碳增汇为目标的碳汇林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833 / 84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水曲柳和落叶松人工林乔木层碳、氮储量及分配 [J].
梅莉 ;
张卓文 ;
谷加存 ;
全先奎 ;
杨丽君 ;
黄冬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9, (08) :1791-1796
[2]   我国落叶松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的初步研究 [J].
罗云建 ;
张小全 ;
侯振宏 ;
于澎涛 ;
朱建华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6) :1111-1118
[3]   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化 [J].
王春梅 ;
刘艳红 ;
邵彬 ;
赵景刚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3) :112-119
[4]   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幼中龄林的生物量与碳汇功能 [J].
孙玉军 ;
张俊 ;
韩爱惠 ;
王雪军 ;
王新杰 .
生态学报, 2007, (05) :1756-1762
[5]   人工柳杉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动态分析 [J].
段文霞 ;
朱波 ;
刘锐 ;
陈实 ;
周玉平 ;
陈放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2) :55-59
[6]   大兴安岭林区落叶松林地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演变与评价 [J].
陈立新 ;
肖洋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6, (05) :50-55
[7]   东北地区陆地碳循环平衡模拟分析 [J].
王绍强 ;
周成虎 ;
刘纪远 ;
李克让 ;
杨晓梅 .
地理学报, 2001, (04) :390-400
[8]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欧阳志云 ;
不详 .
应用生态学报 , 2001, (01) :13-16
[9]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J].
刘国华 ;
傅伯杰 ;
方精云 .
生态学报, 2000, (05) :733-740
[10]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 [J].
周玉荣 ;
于振良 ;
赵士洞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5) :518-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