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社会抗争研究范式的探讨——基于本体论与方法论视角

被引:18
作者
童星 [1 ]
张乐 [2 ]
机构
[1]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 山东大学〔威海〕社会工作系
关键词
社会抗争; 研究范式; 抗争政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03 [科学的方法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当前国内的社会抗争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态势。这表现在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混合性和研究结论的争议性等方面。整体上,抗争研究的本体论依旧可以归为"抗争政治"的范畴;从方法论基础上看,存在着实证主义和阐释主义两大传统;就具体研究方法而言,则出现了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的融合趋势。抗争研究质量的评价应从各种研究范式的相互理解、承认和对话中寻找可能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9+282 +282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57 条
[21]   表演式抗争:景观、挑战与发生机理——基于珠江三角洲典型案例研究 [J].
黄振辉 .
开放时代, 2011, (02) :71-84
[22]   环境保护、群体压力还是利益波及 厦门居民PX环境运动参与行为的动机分析 [J].
周志家 .
社会, 2011, 31 (01) :1-34
[23]   依势博弈:基层社会维权行为的新解释框架 [J].
董海军 .
社会, 2010, 30 (05) :96-120
[24]   自我组织与遵纪守法:工人依法维权的集体行动策略 以上海SNS企业工人抗争为例 [J].
吴同 ;
文军 .
社会, 2010, 30 (05) :121-141
[25]   从群体性意见到群体性事件:一个观念的澄清——基于贵州瓮安、湖北石首、河北威县的调查 [J].
郑风田 ;
刘杰 .
中国农村观察, 2010, (05) :63-74
[26]   激励与扩展:B市业主维权运动中的法律与社会关系 [J].
刘子曦 .
社会学研究, 2010, 25 (05) :83-110+244
[28]   相对剥夺与相对满意:群体性事件的动因分析 [J].
张书维 ;
王二平 ;
周洁 .
公共管理学报, 2010, 7 (03) :95-102+127
[29]   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 [J].
陈映芳 .
社会学研究, 2010, 25 (04) :50-75+244
[30]   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 [J].
田先红 .
开放时代, 2010, (06) :2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