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地区高压变质地体在地壳中的抬升机制

被引:23
作者
崔建军
胡健民
刘晓春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桐柏杂岩; 韧性剪切带; 高压变质地体; 抬升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5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桐柏杂岩位于秦岭与大别造山带之间,南北两侧为NWW-SEE向延伸的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地体,其构造就位过程及其与高压变质地体的构造关系为地质学家们所关注。本文研究表明,所谓的桐柏杂岩实际上是一个早白垩世花岗质片麻岩杂岩体,其内包裹一定数量的三叠纪中高级变质岩石。桐柏杂岩南北两条边界韧性剪切带具有相反的运动学指向,分别为大型右行和左行韧性剪切带,其形成时代为131Ma。这两条韧性剪切带中的剪切面理分别朝SSW和NNE向倾斜,韧性剪切带及杂岩体内部发育的拉伸线理均稳定地朝SEE方向缓倾伏。而在杂岩体的东端发育低角度近南北向韧性剪切变形带,其糜棱面理朝SEE方向低角度缓倾斜,矿物拉伸线理也朝SEE方向低角度缓倾伏,运动学标志指示东侧地质体朝295°~310°的方向逆冲。因此,桐柏杂岩实际上被一个顺造山带的韧性剪切带所围限,这个韧性剪切带及杂岩体内部韧性变形运动学指示了一个早白垩世由东向西的低角度抬升过程,而这一过程直接导致了含榴辉岩高压变质地体沿着造山带的方向从地壳深部抬升到近地表。这一研究结果对理解和认识桐柏-大别-苏鲁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晚期抬升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165 / 217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桐柏山地区低温榴辉岩变质作用的P-T轨迹
    刘晓春
    娄玉行
    董树文
    [J]. 岩石学报, 2005, (04) : 1081 - 1093
  • [2]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冷却史及折返机制
    李曙光
    李秋立
    侯振辉
    杨蔚
    王莹
    [J]. 岩石学报, 2005, (04) : 1117 - 1124
  • [3] 大别山侏罗纪变形及其构造意义
    董树文
    胡健民
    李三忠
    施炜
    高锐
    刘晓春
    薛怀民
    [J]. 岩石学报, 2005, (04) : 1189 - 1194
  • [4] 40Ar/39Ar Dating of Deformation Events and Reconstruction of Exhumation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Donghai, East China[J]. LI Jinyi, YANG Tiannan, CHEN Wen and ZHANG Sihong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E-mail: jyli@cags.net.cn.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3(02)
  • [5] 桐柏山高压变质带及其区域构造型式
    索书田
    钟增球
    张宏飞
    周汉文
    游振东
    [J]. 地球科学, 2001, (06) : 551 - 559
  • [6] 桐柏-大别碰撞造山带的基本组成与结构
    钟增球
    索书田
    张宏飞
    周汉文
    [J]. 地球科学, 2001, (06) : 560 - 567
  • [7] 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伸展构造格架及其动力学意义
    索书田
    钟增球
    游振东
    [J]. 地质学报, 2001, (01) : 14 - 24
  • [8] 合肥盆地中生代充填序列及其对大别山造山作用的指示
    李忠
    孙枢
    李任伟
    江茂生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3) : 256 - 263
  • [9] 河南桐柏地区榴辉岩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魏春景
    吴玉新
    倪云燕
    陈斌
    王式光
    [J]. 科学通报, 1999, (17) : 1882 - 1885
  • [10] 桐柏─大别山西段的伸展构造
    金维浚,宋鸿林,马文璞
    [J]. 地质科学, 1997, (02) : 156 -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