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柴达木盆地乌南地区原油运移

被引:7
作者
张明峰 [1 ]
妥进才 [1 ]
郭力军 [2 ]
陈茹 [1 ]
李中平 [1 ]
刘立 [3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乌南油田; 生物标志化合物; 含氮化合物; 运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利用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组成和相对丰度的变化,讨论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乌南地区原油的运移方向。结果表明,乌南原油的类型较为一致,来自于同一油源,成熟度变化较小,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分布和组成特征较好地指示了该区原油运移方向,随着运移作用的加强,含氮化合物绝对浓度降低,"屏蔽"型与"暴露"型或"半暴露"型化合物的比值增加。乌南地区油源在其西侧邻近的生油凹陷,运移方向主要是自西向西北和自西向东南方向运移。
引用
收藏
页码:727 / 7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含氮化合物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J].
杨宪彰 ;
徐志明 ;
赵丹阳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5, (06) :809-813
[2]   有机含氮化合物研究新进展 [J].
张宝 ;
包建平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4, (02) :182-186
[3]   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分布型式 [J].
李素梅 ;
张爱云 ;
王铁冠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0, (02) :118-122+132
[4]   中性含氮化合物在酒西盆地石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J].
熊英 ;
程克明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9, (05) :27-29+6
[5]   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J].
李素梅 ;
王铁冠 ;
张爱云 ;
郭绍辉 ;
张水昌 .
沉积学报, 1999, (02) :147-152
[6]   运用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研究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石油的二次运移 [J].
刘洛夫 ;
康永尚 .
地球化学, 1998, (05) :475-482
[7]   原油中烷基苯酚和中性含氮化合物的快速分离与分析 [J].
包建平 ;
马安来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98, (02) :4-8
[8]   塔里木盆地不同成因原油吡咯氮化合物的地球化学意义 [J].
朱扬明 ;
傅家谟 ;
盛国英 ;
向廷生 ;
梅博文 .
科学通报, 1997, (23) :2528-2531
[9]   塔里木盆地群4井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地球化学研究 [J].
刘洛夫 .
沉积学报, 1997, (02) :184-187
[10]   咔唑类化合物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初探 [J].
刘洛夫 ;
徐新德 ;
毛东风 ;
于会娟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7, (04) :42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