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古油藏原油裂解型天然气的生成动力学地质模型

被引:2
作者
王铜山 [1 ]
耿安松 [2 ]
李霞 [1 ]
徐兆辉 [1 ]
王红军 [1 ]
汪泽成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古油藏原油裂解; 鲕滩气藏; 固体沥青; 生烃动力学; 川东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以及气藏储层固体沥青的热变质成因,都说明飞仙关组古油藏确曾存在并发生了裂解,天然气主要为原油裂解气。通过高压封闭体系下的原油热裂解模拟实验,从气态烃组分及产率变化、焦沥青的生成等方面探讨了原油裂解生气特征。结合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的埋藏史、古地温史、构造演化等地质因素,将实验结果外推至地质条件下,建立了古油藏原油裂解生气的动力学地质模型,指出鲕滩天然气藏的形成经历了古油藏、古气藏和气藏调整定型3个演化阶段。通过动力学计算定量恢复了古油藏裂解生气的成藏过程,揭示出在不同地质年代和地质温度下甲烷(C1)、总烃类气体(C1-5)和焦沥青等原油裂解产物的转化率的变化。取得的动力学地质模型对古油藏原油裂解型天然气的成藏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014 / 102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煤成气是中国天然气工业的主角 [J].
戴金星 ;
杨春 ;
胡国艺 ;
倪云燕 ;
陶小晚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19 (06) :733-740
[2]   高演化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古温标的直接指标——包裹体均一温度 [J].
秦建中 ;
饶丹 ;
蒋宏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5) :494-498
[3]   原油裂解成气反应机理、介质影响因素与判识评价 [J].
郭利果 ;
田辉 ;
靳永斌 ;
甘华军 ;
肖贤明 .
地球化学, 2008, (05) :499-511
[4]   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固体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气源指示意义 [J].
王铜山 ;
耿安松 ;
孙永革 ;
熊永强 ;
刘德汉 ;
李霞 .
沉积学报, 2008, (02) :340-348
[5]   普光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J].
马永生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01) :1-7
[6]   四川盆地二叠、三叠系环海槽礁、滩富气带勘探 [J].
王一刚 ;
洪海涛 ;
夏茂龙 ;
范毅 ;
文应初 .
天然气工业, 2008, (01) :22-27+161
[7]   四川盆地川东北部飞仙关组高含硫化氢大型气田群气源探讨 [J].
张水昌 ;
朱光有 ;
陈建平 ;
梁英波 .
科学通报, 2007, (S1) :86-94
[8]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油气充注与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J].
马永生 ;
蔡勋育 ;
郭彤楼 .
科学通报, 2007, (S1) :149-155
[9]   四川盆地东北部气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固体沥青研究 [J].
秦建中 ;
付小东 ;
刘效曾 .
地质学报, 2007, (08) :1065-1071+1161
[10]   四川盆地东北部飞仙关组高效气藏形成机理 [J].
赵文智 ;
汪泽成 ;
王一刚 .
地质论评, 2006, (05) :708-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