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31
作者
田慎重 [1 ]
张玉凤 [1 ]
边文范 [1 ]
董亮 [1 ]
Jiafa Luo [2 ]
郭洪海 [1 ]
机构
[1]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环保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Agriculture Research, Ruakura Research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秸秆还田; 深松; 活性有机碳; 旋耕; 碳组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其活性组分能够敏感响应耕作方式变化及有机物输入。为对比长期旋耕农田进行深松后土壤有机碳各活性组分及比例变化,该研究基于连续7a的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管理长期定位试验,对比了旋耕无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with straw removal,RT)、旋耕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with straw return,RTS)、旋耕转变为深松无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conversion to subsoiling with straw removal,RT-DT)、旋耕转变为深松秸秆还田处理(rotary tillage conversion to subsoiling with straw return,RTS-DTS)下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活性有机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在土壤有机碳中比例的变化及各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从旋耕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对SOC及其各活性组分均产生显著影响,耕作方式转变、秸秆还田及两者的交互效应是影响SOC及其活性组分的主要因素。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RTS处理和RTS-DTS处理的SOC含量,分别比RT和RT-DT处理高6.1%~15.6%和19.1%~32.3%。并且转变耕作方式后RTS-DTS处理比于RTS处理SOC含量提高16.9%~20.0%。同时,RTS-DTS处理的POC含量比RTS处理高13.6%~53.8%;但RT-DT和RTS-DTS处理的土壤ROC含量较RT和RTS处理都呈下降趋势,RTS-DTS处理的ROC含量比RTS处理下降4.6%~10%;MBC含量降低23.8%~30.6%。虽然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各处理的DOC含量,但RTS转变为RTS-DTS处理后,其3个土层的DOC含量下降了8%~41%。相比于RT和RTS处理,RT-DT和RTS-DTS处理0~30 cm各土层中LOC在SOC中的比例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POC与ROC之间无显著性相关关系外,SOC及各组分间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关系。耕作方式转变为深松和秸秆还田提高了SOC含量的同时,显著降低了SOC中的活性有机碳组分,这更有利于SOC的有效积累,促进土壤碳库的稳定固存。
引用
收藏
页码:185 / 19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连续深松对黑土结构特性和有机碳及碳库指数影响 [J].
张博文 ;
杨彦明 ;
张兴隆 ;
李金龙 ;
陈新宇 ;
李志新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9, (02) :6-13
[2]   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J].
王丹丹 ;
曹凑贵 .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46 (32) :123-127
[3]   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J].
田慎重 ;
王瑜 ;
张玉凤 ;
边文范 ;
董亮 ;
罗加法 ;
郭洪海 .
农业工程学报, 2017, 33 (24) :133-140
[4]   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黑垆土有机碳库组成的影响 [J].
王旭东 ;
张霞 ;
王彦丽 ;
李军 .
农业机械学报, 2017, 48 (11) :229-237
[5]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 [J].
李蓉蓉 ;
王俊 ;
毛海兰 ;
付鑫 .
水土保持学报, 2017, 31 (03) :187-192
[6]   耕作方式转变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田慎重 ;
郭洪海 ;
董晓霞 ;
董亮 ;
郑东峰 ;
孙泽强 ;
王学君 ;
刘盛林 .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S2) (S2) :39-45
[7]   土壤活性有机碳不同组分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J].
张赛 ;
王龙昌 ;
黄召存 ;
赵琳璐 ;
杜娟 ;
贾会娟 .
水土保持学报, 2015, 29 (02) :226-231+252
[8]   北方旱作区土壤轮耕技术研究进展 [J].
李荣 ;
侯贤清 ;
贾志宽 ;
韩清芳 .
西北农业学报, 2015, 24 (03) :1-7
[9]   轮耕对夏玉米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张莉 ;
张洋洋 ;
付国占 ;
焦念元 ;
梁超贺 ;
杨秀 .
湖北农业科学, 2015, 54 (04) :802-806
[10]   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耕层构造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J].
聂良鹏 ;
郭利伟 ;
牛海燕 ;
魏杰 ;
李增嘉 ;
宁堂原 .
作物学报, 2015, 41 (03) :468-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