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单砂体划分——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

被引:49
作者
封从军 [1 ,2 ]
鲍志东 [1 ,2 ]
单启铜 [3 ]
孙萌思 [4 ]
于世岩 [5 ]
段宏臻 [6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际勘探事业部
[4] 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信息技术中心数据技术部
[5]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6] 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青海事业部
关键词
单砂体; 分流河道; 废弃河道; 三角洲平原; 泉头组; 扶余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以扶余油田中区南部泉头组四段为例,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动态等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复合分流河道内部的单砂体进行系统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四段发育大面积连片状、条带状的多成因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在单砂体精细解剖的基础上,发现该区单砂体主要包括多层式、叠加式、多边式、单边式、对接式、孤立式六种叠置关系,识别出单砂体垂向分期、横向分界的8种测井相标志。采用研究区密井网小井距资料建立了单砂体宽厚比定量预测模式,以此为指导,在研究区泉头组四段5—10小层内共识别出44个低弯度曲流型单砂体。这些单砂体在平面上主要呈西南-东北方向条带状展布,宽度介于150~500 m,厚度介于2~8 m,宽/厚比介于40~100。最后,通过多组示踪剂分析测试资料,验证了单砂体划分的合理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7 / 8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松辽盆地泉头组三、四段河流相储层岩性油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 [J].
张顺 ;
崔坤宁 ;
张晨晨 ;
金明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3) :411-419+429
[2]   单河道砂体的识别方法 [J].
金振奎 ;
时晓章 ;
何苗 .
新疆石油地质, 2010, 31 (06) :572-575
[3]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组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细分及成因 [J].
李军 ;
宋新民 ;
薛培华 ;
张海龙 ;
孙景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1) :119-125
[4]   河流相沉积储层地震精细预测方法研究与应用——以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河道砂为例 [J].
崔永谦 ;
秦凤启 ;
卢永和 ;
杜维良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5) :668-672
[5]   扶余油田扶余油层储集层单砂体划分及成因分析 [J].
张庆国 ;
鲍志东 ;
宋新民 ;
孙继武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2) :157-163
[6]   河流相储层细分对比方法探讨 [J].
渠芳 ;
陈清华 ;
连承波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17-21+110
[7]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J].
贾承造 ;
赵文智 ;
邹才能 ;
冯志强 ;
袁选俊 ;
池英柳 ;
陶士振 ;
薛叔浩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3) :257-272
[8]   孤岛油田中一区馆5段隔夹层划分与展布 [J].
林博 ;
戴俊生 ;
陆先亮 ;
张本华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4) :11-14+111
[9]   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研究 [J].
李阳 ;
王端平 ;
刘建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3) :91-96
[10]   油气储层的层次划分和对比技术 [J].
王振奇 ;
张昌民 ;
张尚锋 ;
侯国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1) :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