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11
作者
李凤博 [1 ]
蓝月相 [2 ]
徐春春 [1 ]
陈和义 [2 ]
周锡跃 [1 ]
方福平 [1 ]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水稻研究所
[3] 不详
[4] 浙江省云和县农业局
[5] 不详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梯田;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2.01.038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丘陵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为丘陵地区土壤肥力培育和生产力提升提供技术参考。通过密集采样,分析东南丘陵水田、旱地、果园和茶园4种典型利用方式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东南丘陵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为4.14kg/m2,其变化受地形、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壤化学性状等因素影响。海拔为200~800m时有机碳密度最高,平均为4.38kg/m2;坡度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表现为2°~6°>6°~15°>15°~25°>0~2°>25°以上;从坡向看,南北坡有机碳密度较高,东西坡较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密度果园>茶园>水田>旱地;水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缓效钾呈极显著负相关,旱地与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果园与碱解氮和速效钾呈正相关,茶园仅与碱解氮呈显著正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8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稻草还田方式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J].
吴家梅 ;
彭华 ;
纪雄辉 ;
石丽红 ;
田发祥 ;
刘昭兵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10) :2360-2365
[2]  
上海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碳氮特征[J]. 史利江,郑丽波,梅雪英,俞立中,贾正长.应用生态学报. 2010(09)
[3]  
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动态[J]. 展茗,曹凑贵,江洋,汪金平,乐丽鑫,蔡明历.应用生态学报. 2010(08)
[4]   红壤丘陵景观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特点及其影响因子 [J].
唐国勇 ;
黄道友 ;
黄敏 ;
吴金水 .
土壤学报, 2010, 47 (04) :753-759
[5]   土地利用变化与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密度的影响 [J].
尤孟阳 ;
李海波 ;
韩晓增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0, (02) :155-159
[6]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三江平原东北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分布规律 [J].
王书伟 ;
颜晓元 ;
林静慧 ;
夏永秋 ;
孙磊 ;
胡玉婷 ;
廖千家骅 .
土壤, 2010, 42 (02) :190-199
[7]   地形和土地利用对黄土丘陵沟壑区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影响 [J].
孙文义 ;
郭胜利 ;
宋小燕 .
自然资源学报, 2010, 25 (03) :443-453
[8]   安徽省贵池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变化及固碳意义 [J].
许信旺 ;
潘根兴 ;
孙秀丽 ;
薛芳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12) :2551-2558
[9]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潮土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J].
佟小刚 ;
黄绍敏 ;
徐明岗 ;
卢昌艾 ;
张文菊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4) :831-836
[10]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比较 [J].
周焱 ;
徐宪根 ;
阮宏华 ;
汪家社 ;
方燕鸿 ;
吴焰玉 ;
徐自坤 .
生态学杂志, 2008, (11) :1901-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