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扬子区印支期后构造演化与有利勘探区预测

被引:10
作者
李建青 [1 ,2 ]
蒲仁海 [1 ]
田媛媛 [1 ]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
关键词
下扬子区; 剥蚀厚度; 构造演化; 生烃期; 有利勘探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恢复下扬子区白垩纪末期与古近纪末期的剥蚀厚度及分析印支不整合面Tg0的最大埋深,结合古地温条件得出下扬子区中生界、古生界均发生过晚期生烃和成藏。白垩纪末期,黄桥、句容和无为地区最大剥蚀厚度分别为1 000m、1 500 m和800 m。古近纪末期,黄桥地区最大剥蚀厚度约450 m,句容和无为地区无剥蚀。在3.3℃/100 m~4℃/100 m的古地温梯度下,白垩纪末期,无为地区约70%面积的二叠系—下三叠统烃源岩埋深达到2 000~4 000 m,进入生油阶段,但未进入生气阶段;句容地区二叠系—下三叠统烃源岩几乎全部进入生油阶段,次凹区进入了4 000 m以下的生气阶段;黄桥地区约70%面积的二叠系—下三叠统烃源岩进入生油阶段,主要位于北部深凹区和西部次凹区,凹陷深处烃源岩进入生气阶段。印支不整合面Tg0自白垩纪末期油气生成以来的多个古鼻凸轴线指示了油气运移路径、方向和聚集区,从喜山期至今的迁移变化指示了有利勘探区。
引用
收藏
页码:326 / 33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含油气盆地流体流域系统及其油气聚集原理 [J].
赵重远 ;
靳久强 .
石油学报, 2009, 30 (05) :635-641
[2]   下扬子地区古生代盆地的改造变形 [J].
丁道桂 ;
王东燕 ;
刘运黎 .
地学前缘, 2009, 16 (04) :61-73
[3]   中、下扬子区中、新生代陆内对冲带的形成及解体 [J].
梅廉夫 ;
戴少武 ;
沈传波 ;
汤济广 .
地质科技情报, 2008, (04) :1-7+14
[4]   赤水及邻区燕山期古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J].
张银德 ;
周文 ;
叶斌 ;
王良军 .
石油物探, 2007, (04) :411-416+16
[5]   下扬子地区热历史与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潜力 [J].
袁玉松 ;
郭彤楼 ;
付孝悦 ;
卢庆治 ;
胡圣标 .
现代地质, 2006, (02) :283-290
[6]   柴北缘西部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及其地质意义 [J].
黄捍东 ;
罗群 ;
王春英 ;
姜晓健 ;
朱之锦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1) :44-48
[7]   基于地震资料的构造——沉积综合分析法——一种剥蚀厚度恢复新方法 [J].
胡少华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04) :478-483+500
[8]   江苏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烃源岩晚期生烃的论证与定量研究 [J].
陈安定 ;
刘东鹰 ;
刘子满 .
海相油气地质, 2001, (04) :27-33
[9]   鄂尔多斯盆地古构造演化在气田形成中的作用及意义 [J].
蒲仁海 ;
姚宗慧 ;
张艳春 .
天然气工业, 2000, (06) :27-29+8
[10]   安徽无为盆地油气地质条件评价 [J].
郭念发 ;
姚柏平 ;
吴群 .
安徽地质, 1999, (04) :289-29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