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地貌恢复及意义

被引:54
作者
刘宏 [1 ,2 ,3 ]
罗思聪 [1 ,2 ,3 ]
谭秀成 [3 ,4 ]
李凌 [3 ,4 ]
连承波 [3 ,4 ]
曾伟 [3 ,4 ]
罗冰 [5 ]
山述娇 [5 ]
机构
[1] 四川省天然气地质重点实验室
[2]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3] 中国石油碳酸盐岩储集层重点实验室沉积与成藏分室
[4]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5]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印模法; 风化壳岩溶; 岩溶储集层; 古地理格局; 震旦系灯影组;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应用川中高石梯地区新钻井资料,以及四川盆地及周缘150余条野外露头剖面资料和30余口钻井的地层划分及对比结果,结合区域地震资料,采用"印模法"恢复震旦系灯影组古岩溶地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古地理格局及油气勘探意义。灯影组沉积期末四川盆地周缘为古陆/水下高地环抱,具体包括西部的康滇古陆、西北部的松潘古陆、北部的汉南古陆、东南和东北部的黔江—正安、镇巴及巫溪—建始水下高地。盆地向东南和东北分别接入江南盆地和古秦岭洋。在盆地内部,受南北向梓潼—筠连裂陷槽以及北东向阆中—通江、重庆—开县坳陷分隔的影响,南北向存在"三隆"(镇巴、川中、黔江—正安)"两坳"(阆中—通江、重庆—开县),而东西向被分隔为相对独立的两个古隆起体系:南北向的绵阳—乐山—西昌古隆起、近北东向的川中古隆起。灯影组古岩溶地貌控制了区内的古岩溶地貌格局,形成了岩溶高地、台地、斜坡、洼地和盆地5个二级岩溶地貌单元,其中岩溶台地和斜坡为岩溶型储集层发育区,为大型气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引用
收藏
页码:283 / 29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中国南方寒武纪和奥陶纪岩相古地理.[M].冯增昭等著;.地质出版社.2001,
[2]  
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M].全国地层委员会编;.地质出版社.2001,
[3]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郭正吾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4]   四川盆地震旦纪—早寒武世克拉通内裂陷地质特征 [J].
魏国齐 ;
杨威 ;
杜金虎 ;
徐春春 ;
邹才能 ;
谢武仁 ;
曾富英 ;
武赛军 .
天然气工业, 2015, 35 (01) :24-35
[5]   四川盆地及邻区寒武纪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 [J].
李皎 ;
何登发 .
古地理学报, 2014, 16 (04) :441-460
[6]   四川盆地桐湾期古地貌特征及成藏意义 [J].
汪泽成 ;
姜华 ;
王铜山 ;
鲁卫华 ;
谷志东 ;
徐安娜 ;
杨雨 ;
徐兆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4, 41 (03) :305-312
[7]   构造运动对四川盆地震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李宗银 ;
姜华 ;
汪泽成 ;
王铜山 ;
鲁卫华 ;
吕宗刚 .
天然气工业, 2014, 34 (03) :23-30
[8]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灰泥丘发育特征及储集意义 [J].
李凌 ;
谭秀成 ;
曾伟 ;
周涛 ;
杨雨 ;
洪海涛 ;
罗冰 ;
边立曾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3, 40 (06) :666-673
[9]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地区震旦系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J].
田兴旺 ;
胡国艺 ;
李伟 ;
李贤庆 ;
苏桂萍 ;
徐宜瑞 ;
蔡笛 ;
魏海朴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3, 24 (05) :982-990
[10]   四川盆地下组合张性构造特征 [J].
钟勇 ;
李亚林 ;
张晓斌 ;
刘树根 ;
刘定锦 ;
邓小江 ;
陈胜 ;
孙玮 ;
陈燕辉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40 (05) :498-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