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层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被引:57
作者
王延章 [1 ]
林承焰 [1 ]
温长云 [2 ]
吴忠新 [3 ]
青强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石化胜利分公司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3] 中国石化胜利分公司纯梁采油厂
关键词
夹层; 剩余油; 分布模式; 提高采收率; 梁家楼油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在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后期,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从夹层描述入手,结合梁家楼南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夹层的形态、分布位置、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对夹层类型进行了分类,描述出了上部凸形、上部凹形、上部板状、中部凸型、中部凹型、中部板型、下部凸型、下部凹型、下部板型、楔状、弧状11种夹层分布模式,并且分别阐述了其对剩余油的不同控制作用,提出了上部凸型夹层剩余油最富集,中部凹型夹层剩余油分布最差。从挖潜方法来看,上部夹层封堵的剩余油宜采用水平井和堵水技术来挖潜,中部夹层封堵的剩余油宜采用不稳定注水方法来挖潜,上部和下部夹层封堵的剩余油宜采用堵水结合补孔措施来挖潜。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0+109 +10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蒙古林砾岩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 [J].
肖伟 ;
刘震 ;
曲志浩 ;
李继红 ;
杨亚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1) :76-78
[2]   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及配套挖潜对策 [J].
窦松江 ;
周嘉玺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5) :90-93
[3]   储层流动单元模式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J].
李阳 .
石油学报, 2003, (03) :52-55
[4]   二连盆地蒙古林砾岩油藏阿三段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J].
李继红 ;
曲志浩 ;
岳乐平 ;
肖伟 ;
杨亚娟 .
石油实验地质, 2003, (02) :153-157
[5]   梁家楼浊积油藏剩余油研究模式及开发实践 [J].
李道轩 ;
蒲玉国 ;
徐新丽 .
石油学报, 2003, (02) :69-75
[6]   储层微型构造形成剩余油的水动力原因 [J].
郭德志 ;
王怀民 ;
李翠玲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3, (01) :32-34+68
[7]   油田开发中后期岩相单元的细分研究 [J].
撒利明 ;
王天琦 ;
师永民 ;
鲁明春 ;
杜文博 .
沉积学报, 2002, (04) :595-599
[8]   高含水期油田提高采收率方法 [J].
刘传鹏 ;
陈元 ;
王宏宇 ;
杨晶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1, (05) :63-65+1
[9]   不稳定注水模拟实验及其在不同类型砂岩油藏中的应用 [J].
田仲强 ;
王奎升 ;
张进平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5) :28-31+7
[10]   真12块垛一段六油组隔夹层划分及描述 [J].
高兴军 ;
宋子齐 ;
谭成仟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5) :1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