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9 条
镇泾地区延长组八段低渗岩性油藏形成过程动态分析
被引:13
作者:
李潍莲
[1
,2
]
刘震
[1
,2
]
王伟
[1
,2
]
潘高峰
[1
,2
]
赵舒
[3
]
张健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来源:
关键词:
成藏要素;
成藏过程;
低渗砂岩;
岩性油藏;
延长组;
镇泾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为了更好地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八段(长8段)低渗砂岩岩性油藏的成藏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在该区埋藏史、热史、生烃史和成岩作用史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长8段岩性油藏动态解剖,确定储层孔隙度、圈闭形成期次、烃源岩地层压力及石油充注动力窗口等成藏要素的演化特征,综合分析油藏的动态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成藏期早白垩世中期长8段储层孔隙度为20%,成藏后储层逐渐致密化到现今12%,具有先成藏后致密的特点;长8段岩性圈闭形成于晚侏罗世,持续发育至今,圈闭形成早、发育时间长;成藏期长7段烃源岩内部地层压力达22 MPa,早白垩世末增加到35 MPa,压力系数达到1.5,至新近纪逐渐演化为正常压力;石油充注动力大,充注动力与阻力的压力差达15 MPa,充注动力窗口从早白垩世持续到新近纪末期,持续时间长。各成藏要素和成藏作用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决定长8段低渗岩性油藏的形成,其中成藏期砂岩物性和充注动力是成藏主控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845 / 852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