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喇家遗址出土4000年前面条的成分分析与复制

被引:19
作者
吕厚远 [1 ,2 ]
李玉梅 [3 ]
张健平 [1 ]
杨晓燕 [4 ]
叶茂林 [5 ]
李泉 [4 ]
王灿 [1 ]
吴乃琴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3] 中国科学院大学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喇家遗址; 植硅体; 淀粉; 生物标志物; 面条起源; 粟类面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S213.24 [];
学科分类号
083202 ;
摘要
面条是世界性大众食品,古代人类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与何种方法发明了面条,一直是有争议的.2005年Nature杂志曾简要报道了青海省喇家遗址齐家文化层出土的粟类面条.但对齐家文化时期古人是如何利用粟类粮食做成面条的,迄今仍然存在疑问.本文通过对喇家遗址出土陶碗中面条残留物的植硅体、淀粉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系统分析,提供了4000年前古代人类以粟(小米)、黍为主制作面条的综合证据.进一步利用传统的制作饸饹面条的工具,参考挤压糊化凝胶成型的方法,复制了与出土面条成分、形态一致的粟类面条.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史前人类饮食文化特点提供了新证据和新视角.
引用
收藏
页码:744 / 760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红粘土层成因机制再探讨 [J].
殷志强 ;
秦小光 ;
赵无忌 ;
魏刚 .
第四纪研究, 2013, 33 (05) :995-1004
[2]   糯性植物用于北京古北口明长城建筑粘合剂的淀粉粒证据 [J].
郑齐 ;
王灿 .
第四纪研究, 2013, 33 (03) :575-581
[3]   栽培一粒小麦α-醇溶蛋白新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J].
李玉阁 ;
邢冉冉 ;
李锁平 .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32 (03) :387-392
[4]   原料组分及应力松弛与方便米线品质的关系 [J].
孟岳成 ;
刘鑫 ;
陈杰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10) :375-382
[5]   小米能否制作面条的实验研究:兼论喇家面条的成分 [J].
葛威 ;
陈星灿 ;
金正耀 .
南方文物, 2010, (04) :26-32
[6]   小米挂面的研制 [J].
黄姝洁 ;
吴妍雯 .
食品工业, 2010, 31 (01) :71-72
[7]   挤压膨化技术研究现状 [J].
魏云丰 .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9, (06) :15-16
[8]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J].
杨晓燕 ;
郁金城 ;
吕厚远 ;
崔天兴 ;
郭京宁 ;
刁现民 ;
孔昭宸 ;
刘长江 ;
葛全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9) :1266-1273
[9]   淀粉糊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J].
杨毅才 .
农产品加工, 2009, (02) :18-19
[10]   破解千年面条之谜 [J].
叶茂林 .
百科知识, 2006, (07) :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