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构造运动对塔里木盆地油气成藏模式的影响

被引:6
作者
刘明义 [1 ]
曹元婷 [2 ]
胡立 [3 ]
魏红兴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2]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石化西北石油分公司
[4]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新构造运动; 古构造恢复; 非稳态特征; 成藏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距离构造效应,打破了塔里木盆地古近纪末的构造平衡。经古构造恢复,推断出塔里木盆地古近纪以来各区域的变化特征:塔西南麦盖提斜坡向北迁移且南北宽度增加;巴楚隆起南部变为斜坡区且宽度缩小;塔北隆起整体向南迁移;塔东满加尔凹陷北部萎缩,南部和东南边界向外扩展;塔中隆起范围明显缩小;塔东南隆起构造规模逐渐缩小但幅度增加。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油气表现为不同的晚期成藏模式,塔西南巴什托普油田以群5井区为支点地层翘倾,同一构造单元内不同圈闭此消彼长,形成"消长式汇合型"成藏模式;塔北哈得逊油田石炭系整体反转,构造高点向南迁移,正常温压下油水界面倾斜,形成"驿站式输送型"成藏模式;塔中4油田表现为老断层阶段式复活,多个油气水界面共存,形成"渗漏式残存型"成藏模式。油气聚集表现为阶段式平衡或阶段式调整的非稳态特征。研究油气在新构造运动期调整特点,对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78 / 281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新构造运动对巴什托普油气田成藏与分布的控制 [J].
刘明义 ;
邓宏文 ;
姜正龙 ;
王荣 ;
肖中尧 .
新疆石油地质, 2013, 34 (01) :24-26
[2]   新构造运动对塔里木盆地油气的控制作用 [J].
徐汉林 ;
江同文 ;
顾乔元 ;
张小芳 ;
吴敏 .
新疆石油地质, 2009, 30 (02) :175-178
[3]   塔里木盆地哈得逊油田成藏研究探讨 [J].
徐汉林 ;
江同文 ;
顾乔元 ;
牛玉杰 ;
张秋茶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5) :17-21+15+14
[4]   塔里木盆地大中型油气田成控因素与展布规律 [J].
蔡希源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6) :693-702
[5]   塔中4油田油气水界面的变迁与成藏期 [J].
王飞宇 ;
张水昌 ;
梁狄刚 .
新疆石油地质, 2004, (05) :560-562
[6]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J].
刘瞭 ;
迟效国 ;
李才 ;
杨日红 .
世界地质, 2001, (02) :105-112
[7]   喜马拉雅运动在新疆中、新生代盆地形成中的作用 [J].
А.К.Башарин ;
С.Ю.Беляв ;
Г.С.Фралкин ;
曹菁 .
新疆石油地质, 2000, (01) :81-83+90
[8]   塔里木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沉积特征、构造变形与石油地质意义 [J].
陈楚铭 ;
卢华复 ;
贾东 ;
谢晓安 .
沉积学报, 1998, (02) :113-116+123
[9]   新疆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和特点 [J].
彭希龄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 (02) :63-75
[10]   塔里木盆地巴什托普背斜石炭系油气藏形成条件 [J].
陈俊湘 ;
屈秋平 ;
邱斌 .
新疆石油地质, 1997, (04) :319-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