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长6段浊积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12
作者
张伟 [1 ]
刘建朝 [1 ]
高志亮 [2 ]
孙少波 [2 ]
机构
[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长安大学数字油田研究所
关键词
浊流沉积; 沉积微相; 物性特征; 岩性圈闭; 长6段; 延长组; 吴堡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介绍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延长组长6段沉积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储层物性特征、浊积岩特征、浊积岩分布规律及其对油藏的影响,明确了浊流沉积的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长6段以发育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成分有方解石、绿泥石、白云母以及少量的石英加大、长石加大等,砂岩储集层孔隙结构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吴堡地区长6期湖盆沉降趋于稳定,是三角洲的高建设时期;多水系、多物源的三角洲前缘沉积为深湖浊积扇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在吴堡地区东北部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前端发育深湖浊积扇沉积,可区分出中心微相和边缘微相两个沉积微相带,其中浊积扇中心微相以细砂岩、粉砂岩与暗色泥岩呈砂泥互层;从平面上看,浊积岩砂体非均质性在侧向上逐渐变弱,砂体底部发育厚度较大、成熟度较高的暗色湖相沉积的烃源岩,深湖相的暗色泥岩含有丰富的烃源岩,而浊积岩砂体是由深湖相的暗色泥岩构成,孔渗物性好的区域易于形成良好的上倾尖灭的透镜状岩性油藏。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形成研究现状与展望 [J].
李荣西 ;
段立志 ;
张少妮 ;
陈宝 ;
石彬 ;
阎改萍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1, 33 (04) :364-372
[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延长组湖盆底形演化研究 [J].
丁晓琪 ;
张哨楠 ;
熊迪 ;
朱志良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3 (06) :1-6+201
[3]   地震多属性在浊积扇河道砂体识别中的应用 [J].
刘伟 ;
贺振华 ;
陈学华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26 (05) :6-10+16+113
[4]   鄂尔多斯盆地生烃过程与流体流动及铀矿化关系 [J].
薛春纪 ;
池国祥 ;
薛伟 ;
曹纪虎 .
地学前缘, 2011, 18 (05) :19-28
[5]   深水块状砂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上三叠统长6油层组为例 [J].
袁珍 ;
李文厚 ;
范萌萌 ;
冯娟萍 ;
郭懿萱 .
地质科技情报, 2011, 30 (04) :43-49
[6]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深层油气聚集规律 [J].
屈红军 ;
杨县超 ;
曹金舟 ;
范玉海 ;
关利群 .
石油学报, 2011, 32 (02) :243-248
[7]   塔南凹陷南屯组近岸水下扇沉积特征及有利含油相带分析 [J].
苗长盛 ;
刘招君 ;
方石 ;
张革 ;
张君龙 ;
胡菲 ;
孙晓娟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5 (01) :34-39
[8]   沉积物重力流研究进展综述 [J].
李云 ;
郑荣才 ;
朱国金 ;
胡晓庆 .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 (02) :157-165
[9]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二)——从盆地风格看盆地油气勘探前景 [J].
孙肇才 .
地质力学学报, 2010, 16 (03) :237-245
[10]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发现历史回顾与经验教训(一)——从鄂尔多斯漫长找油气史看李四光1968年底谈话的历史意义 [J].
孙肇才 .
地质力学学报, 2010, 16 (03) :22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