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缘推覆体构造稳定性定量化评价——以龙门山推覆体为例

被引:1
作者
言志信 [1 ,2 ]
马国哲 [1 ,2 ]
龙哲 [1 ,2 ]
段建 [1 ,2 ]
任志华 [1 ,2 ]
彭宁波 [1 ,2 ]
刘子振 [1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2] 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推覆体; 边界带; 控震结构层; 剪切滑移; 区域构造; 稳定性; 活动地块;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3.02.029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害调查及分析表明,目前以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调查为重点的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方法存在漏判与误判特大地震问题,从而为工程安全埋下重大安全隐患。以龙门山活动推覆体为例,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岩体结构控制论、拜尔利定律等普适性原理对龙门山地壳岩体结构力学特征、控震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与地震震级的线性相关性、地震震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对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推覆体型活动地块边界带中的滑脱层是对推覆体区域构造稳定性起主要控制作用的构造结构面——控震结构面,地震震级与滑脱层的埋深、抗剪切强度存在显著相关性:8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20km、7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4km、6级地震的震源深度接近10km,据此对研究区及邻近的古地震进行了深度核定,圈定了龙门山活动推覆体—岷山地块的6级以上强震可能发生的范围、对应Ⅶ-Ⅺ度的抗震设防烈度范围。此研究成果弥补了以往根据活动断裂-发震断裂-历史最大震级与对应地震烈度评价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因历史地震资料疏漏不全、活动断裂带研究平面与深度范围局限以及忽视区域构造稳定性的岩体力学实质而导致评价结果常常出现误判与漏判的诸多缺陷。
引用
收藏
页码:484 / 49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 [1] 中—新生代龙门山的差异隆升
    侯明才
    李智武
    陈洪德
    [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 42 (01) : 104 - 111
  • [2] The Origin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Determined by the Analysis on the Active Longmenshan Nappe in Terms of Rockmass Mechanics[J]. YAN Zhixin1,2, MA Guozhe1*, YUAN Binxiang1,2, NIU Fujun31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Lanzhou University, 222 South Tianshui Road, Lanzhou 730000,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Mechanics on Western Disaster and Environment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222 South Tianshui Road, Lanzhou 730000, China3 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 [3] 汶川Mw7.9级地震同震断层陡坎类型与级联破裂模型
    于贵华
    徐锡伟
    Yann Klinger
    刁桂苓
    陈桂华
    冯向东
    李陈侠
    朱艾斓
    袁仁茂
    郭婷婷
    谭锡斌
    安艳芬
    孙鑫喆
    [J]. 地学前缘, 2010, 17 (05) : 1 - 18
  • [4] 龙山门断裂带活动特征与工程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理论
    唐辉明
    李德威
    胡新丽
    [J].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2) : 145 - 152
  • [5]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
    张培震
    闻学泽
    徐锡伟
    甘卫军
    王敏
    沈正康
    王庆良
    黄媛
    郑勇
    李小军
    张竹琪
    马胜利
    冉勇康
    刘启元
    丁志峰
    吴建平
    [J]. 科学通报, 2009, (07) : 944 - 953
  • [6]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生的历史与现今地震活动背景
    闻学泽
    张培震
    杜方
    龙锋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 444 - 454
  • [7] 汶川Ms8.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
    陈九辉
    刘启元
    李顺成
    郭飚
    李昱
    王峻
    齐少华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 390 - 397
  • [8]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王二七
    孟庆任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 1221 - 1233
  • [9] 汶川MS8.0地震:川西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数据的初步分析
    刘启元
    陈九辉
    李顺成
    李昱
    郭飚
    王峻
    齐少华
    [J]. 地震地质, 2008, (03) : 584 - 596
  • [10] 汶川MS8.0地震对四川省水电水利工程场地安全性评价结果的检验
    马文涛
    李海鸥
    杨主恩
    陈桂华
    陈献程
    杨清源
    邓志辉
    孙谦
    [J]. 地震地质, 2008, (03) : 796 - 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