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粒度组成的古环境意义研究进展

被引:5
作者
马万栋
孙国芳
机构
[1] 河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黄土粒度; 古环境; 研究进展;
D O I
10.16765/j.cnki.1673-7148.2007.01.016
中图分类号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中国黄土高原的黄土与古土壤序列完好地记录了250万年以来的全球气候变化情况,被认为是反映第四纪古气候和古环境的重要载体。阐述了黄土粒度研究现状与进展,黄土的粒度组成、磁化率、粒度分形等及其所反映的古环境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3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陇西盆地末次冰期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J].
徐树建 ;
潘保田 ;
李琼 ;
高红山 ;
王均平 ;
胡春生 .
沉积学报, 2005, (04) :702-708
[2]   甘肃黄土的粒度分维特征及意义 [J].
侯春梅 ;
刘小伟 ;
李明 ;
迟秀丽 .
地质科学, 2005, (04) :91-98
[3]   中国黄土的物质来源及其粉尘的产生机制与搬运过程 [J].
孙继敏 .
第四纪研究, 2004, (02) :175-183
[4]   关中盆地东部全新世剖面粒度组成与气候变化研究 [J].
贾耀锋 ;
庞奖励 .
中国沙漠, 2004, (02) :41-43
[5]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粒度的环境指示意义 [J].
汪海斌 ;
陈发虎 ;
张家武 .
中国沙漠, 2002, (01) :21-26
[6]   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源地和移动路径 [J].
邱新法 ;
曾燕 ;
缪启龙 .
地理学报, 2001, (03) :316-322
[7]   全新世沙漠-黄土边界带空间格局的重建 [J].
靳鹤龄 ;
董光荣 ;
苏志珠 ;
孙良英 .
科学通报, 2001, (07) :538-543
[8]   亚洲粉尘的源区分布、释放、输送、沉降与黄土堆积 [J].
张小曳 .
第四纪研究, 2001, (01) :29-40
[9]   中国黄土粒度的双峰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J].
孙东怀 ;
鹿化煜 ;
David Rea ;
孙有斌 ;
吴胜光 .
沉积学报, 2000, (03) :327-335
[10]   陕西洛川黄土的粒度分维值及其意义 [J].
刘连文 ;
陈骏 ;
季峻峰 ;
鹿化煜 ;
陈旸 .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4) :412-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