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

被引:19
作者
黄超 [1 ]
余朝华 [2 ]
张桂林 [2 ]
傅良同 [1 ]
袁志云 [2 ]
范兴燕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化石油勘探开发公司
关键词
走滑位移; 地层回剥; 拉分盆地; 潍北凹陷; 郯庐断裂带; 构造地质学;
D O I
10.13278/j.cnki.jjuese.2013.03.035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依据走滑拉分盆地中盆地沉降(或抬升)速率与边界断层走滑速率之间的数值关系,通过对夹在郯庐断裂中段两分支断层间的潍北凹陷沉积埋藏史的恢复,间接求取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潍北凹陷内不同构造位置4口井的埋藏史恢复结果表明:凹陷新生代经历了古近纪早、中期的快速沉降,古近纪末-新近纪初的抬升剥蚀和中新世以来的缓慢沉降3个阶段;各阶段的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0.142 9、-0.072 8、0.032 5km/Ma。通过对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间俯冲速率和方向变化的分析推断,中新世中期(39.5Ma)太平洋板块由北西向俯冲转而变成正西向俯冲所产生的西南向应力分量是导致新生代郯庐断裂开始右行走滑的主要因素,且走滑活动持续至今。根据走滑活动发生和持续的时间,结合各个时期内潍北凹陷的沉降和抬升速率,计算出郯庐断裂中段新生代右行走滑位移量为15km左右。
引用
收藏
页码:820 / 832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序列 [J].
孙晓猛 ;
王书琴 ;
王英德 ;
杜继宇 ;
许强伟 .
岩石学报, 2010, 26 (01) :165-176
[2]   敦密断裂带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J].
孙晓猛 ;
刘永江 ;
孙庆春 ;
韩国卿 ;
王书琴 ;
王英德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06) :965-972
[3]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 进展与新认识 [J].
张岳桥 ;
董树文 .
地质通报, 2008, (09) :1371-1390
[4]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演化 [J].
吴时国 ;
余朝华 ;
邹东波 ;
张海英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06) :101-110
[5]   库车坳陷北部白垩系沉积速率分析 [J].
彭守涛 ;
宋海明 .
沉积学报, 2006, (05) :641-649
[6]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 [J].
朱光 ;
徐佑德 ;
刘国生 ;
王勇生 ;
谢成龙 .
地质科学, 2006, (02) :226-241+255
[7]   前陆沉积与变形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运动的制约 [J].
朱光 ;
王勇生 ;
王道轩 ;
牛漫兰 ;
刘国生 ;
谢成龙 .
地质科学, 2006, (01) :102-121
[8]   利用重磁场研究郯庐断裂及周边构造 [J].
杜晓娟 ;
孟令顺 ;
张凤旭 ;
孙晓猛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S1) :51-56
[9]   中国东部陆缘中区中—新生代区域断裂系统时空分布特征、迁移规律及成因类型 [J].
孙晓猛 ;
王璞珺 ;
郝福江 ;
包亚范 ;
马旭 ;
韩国卿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05) :554-563
[10]   潍北拉分盆地形成演化及其对成油气条件的控制 [J].
程有义 ;
李晓清 ;
汪泽成 ;
唐泽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