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北段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序列

被引:68
作者
孙晓猛
王书琴
王英德
杜继宇
许强伟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郯庐断裂; 敦化-密山断裂; 佳木斯-伊通断裂;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序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根据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和盆地地震资料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北段在中-新生代发生多期不同性质的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构造变形现象。密山县知一镇敦密断裂韧性剪切带具有左旋走滑特征,其中黑云母40Ar/36Ar-39Ar/36Ar等时线年龄为161±3Ma,是郯庐断裂带被利用发生第二期左旋走滑运动并向北扩展到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产物。四平市叶赫乡佳伊断裂带中负花状断裂形成于早白垩世早中期,是郯庐断裂北段在早白垩世遭受左旋走滑-拉张作用的典型代表。四平市石岭镇佳伊断裂大型走滑-逆冲断褶带、桦甸县敦密断裂"逆地堑"、沈阳-哈尔滨逆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嫩江运动-晚白垩世末期,这一时期脆性右旋走滑-逆冲事件规模大,影响范围广,导致整个郯庐断裂北段遭受到强烈改造。佳伊断裂带和敦密断裂带中古近纪盆地在横剖面上呈不对称地堑,并且不对称地堑沿断裂带走向发生断、超方向左右变位,是郯庐断裂带北段在古近纪时受右旋走滑、伸展双重机制控制的产物。根据郯庐断裂带北段中-新生代不同地质时期变形特征,建立了郯庐断裂北段构造演化序列。即郯庐断裂北段构造演化分为左旋韧性剪切(J2末期)、左旋张扭(K1早中期)、右旋压扭(K2晚期-末期)、右旋走滑断陷(E)和构造反转(E3末期)五个阶段。其演化历史主要受控于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构造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65 / 17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1]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印支期褶皱-逆冲构造与动力学背景 [J].
李三忠 ;
刘鑫 ;
索艳慧 ;
刘丽萍 ;
钱存超 ;
刘晓春 ;
张国伟 ;
赵国春 .
岩石学报, 2009, 25 (09) :2031-2049
[2]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橄榄组安岩:40Ar/39Ar年龄、地球化学及其成盆、成烃和成藏意义 [J].
王璞珺 ;
高有峰 ;
任延广 ;
刘万洙 ;
张建光 .
岩石学报, 2009, 25 (05) :1178-1190
[3]   敦密断裂带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 [J].
孙晓猛 ;
刘永江 ;
孙庆春 ;
韩国卿 ;
王书琴 ;
王英德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8, (06) :965-972
[4]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 进展与新认识 [J].
张岳桥 ;
董树文 .
地质通报, 2008, (09) :1371-1390
[5]   松辽盆地断陷期白垩纪营城组的时代归属 [J].
贾军涛 ;
王璞珺 ;
万晓樵 .
地质论评, 2008, (04) :439-448
[6]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的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及其40Ar/39Ar定年 [J].
张青 ;
朱光 ;
刘国生 ;
C Teyssier ;
W J Dunlap .
地学前缘, 2008, (03) :234-249
[7]   松辽盆地东缘中生代断裂构造特征、形成期次及其储层意义 [J].
孙晓猛 ;
朱德丰 ;
郑常青 ;
单玄龙 ;
程日辉 ;
孙庆春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7, (06) :1055-1063
[8]   松辽盆地庆深气田储层火山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丁日新 ;
舒萍 ;
纪学雁 ;
曲延明 ;
程日辉 ;
张斌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7, (03) :525-530
[9]   松辽盆地庆深气田储层火山岩锆石地质年代学研究 [J].
舒萍 ;
丁日新 ;
纪学雁 ;
曲延明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7, (03) :239-246
[10]   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的形成、演化及其性质 [J].
吴根耀 ;
梁兴 ;
陈焕疆 .
地质科学, 2007, (01) :16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