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中南部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被引:12
作者
秦川 [1 ]
刘树根 [1 ]
张长俊 [1 ]
龚昌明 [2 ]
赵异华 [2 ]
邱文彬 [2 ]
汪华 [1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中油气矿
关键词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川中地区的主要产气层段。通过薄片鉴定,对T2l4和T2l3-3及底部T2l1-1亚段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与孔隙类型及其演化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成岩环境共同影响了储集物性。建设性成岩作用有溶蚀作用、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主要的孔隙类型有晶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粒间溶孔。
引用
收藏
页码:276 / 28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 [J].
曾德铭 ;
王兴志 ;
张帆 ;
宋章强 ;
张若祥 ;
朱永刚 ;
李跃刚 .
古地理学报, 2007, (03) :253-266
[2]   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雷一1亚段储集层特征及发育环境 [J].
李知维 ;
沈昭国 ;
侯方浩 ;
方少仙 ;
蒋裕强 .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6, (06) :90-93
[3]   川中-川南过渡带嘉二段成岩作用及其储层发育 [J].
周跃宗 ;
雷卞军 ;
赵永刚 ;
周晓东 ;
周慧成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6, (02) :11-15+5
[4]   鲁西隆起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性的控制作用 [J].
张云峰 ;
李忠 ;
王清晨 ;
孔庆友 .
地质科学, 2005, (02) :207-219+305
[5]   川东北地区石炭系成岩作用及储集性 [J].
王芙蓉 ;
陈振林 ;
王雪莲 ;
田继军 .
海相油气地质, 2004, (Z1) :91-96+122
[6]   中坝气田雷三气藏分析及有利相带预测 [J].
何鲤 ;
廖光伦 ;
戚斌 ;
唐统勋 ;
余福林 ;
廖曦 .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2, (04) :19-26
[7]   古岩溶的形成条件及其特征 [J].
王宝清,张金亮 ;
不详 .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6, (04) :8-10+4
[8]   川中磨溪气田雷一1储层古岩溶发育特征 [J].
吴勇 ;
覃建雄 ;
于静 .
天然气地球科学, 1996, (02) :15-21
[9]   贵州赤水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成岩作用和储集性 [J].
林仲虔 .
矿物岩石, 1995, (04) :38-43
[10]   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岩相古地理 [J].
董北雄,邓明 .
矿物岩石, 1994, (04) :4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