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帮助自杀行为的定性 “法外空间说”的展开

被引:49
作者
周光权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自杀参与; 法外空间说; 共犯从属性; 客观归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对于教唆、帮助自杀行为如何定性,有基于自杀违法的故意杀人罪说和立足于自杀合法的无罪说的对立。故意杀人罪说认为自杀者具有违法性,只是违法性较低,需要从政策的角度例外地考虑不处罚的判断,与法理及事实均明显不符;认为个人有绝对的自我处分生命的自由,也缺乏充足的根据,且很多国家通过规定自杀关联犯罪来处罚极其边缘的行为,其立法合理性从根基上就可能被动摇。其实,对于自杀,国家只是默认和"只能如此"地接受,自杀并不是畅通无阻的权利,而仅仅是法律不想作违法或合法评价的法外空间。在中国,《刑法》并未规定专门的自杀关联犯罪,因此,从自杀不违法出发,同时考虑客观归责的法理,不能对教唆、帮助他人自杀者论以故意杀人罪。处理类似案件的关键是严格掌握自杀的认定标准,防止将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错误认定为自杀,人为造成处罚漏洞。
引用
收藏
页码:1164 / 117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相约自杀案适用逮捕与否之研判 [J].
顾明 .
中国检察官, 2014, (04) :32-34
[2]   结果反(无)价值论 [J].
松宫孝明 ;
张小宁 .
法学, 2013, (07) :16-22
[3]   自杀行为违法性之否定——与钱叶六博士商榷 [J].
王钢 .
清华法学, 2013, 7 (03) :143-164
[4]   目的二阶层体系与“但书”出罪功能的自洽性 [J].
刘艳红 .
法学评论, 2012, 30 (06) :45-53
[5]   参与自杀的可罚性研究 [J].
钱叶六 .
中国法学, 2012, (04) :99-111
[6]   自杀的认定及其相关行为的刑法评价 [J].
王钢 .
法学研究, 2012, 34 (04) :154-174
[7]   区分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的路径新探 [J].
曲新久 .
法学家, 2012, (01) :76-93+177
[8]   论常识主义刑法观 [J].
周光权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1, 17 (01) :82-94
[9]   刑法中的自我答责 [J].
冯军 .
中国法学, 2006, (03) :93-103
[10]  
人身犯罪解释论与判例研究[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陈洪兵,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