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面临的问题与基于沉积成因的地质表征方法

被引:66
作者
于兴河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关键词
储层构型; 微相导向; 相序指导; 同相异体; 同时与等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随着中国已开发老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储层研究的核心发生了一定的转移,重点从优质储层的评价转向影响油藏注采矛盾的层内与平面储层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的非均质参数评价转向储层构型研究,即针对不同沉积成因来研究砂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几何形态与其内部隔夹层的展布特征;而平面非均质的研究则走进了依据储层规模、沉积成因及特点,尤其是岩性特征与其厚度的差异来选择合理的表征参数,并进行成因统计与定量编图的阶段;构成了"微相导向、相序指导、成因量化、平剖结合"的储层表征新方法,以便更好地体现储层表征的功能与作用,即识别不同储集体(对开发而言就是小层或单砂体)自身的成因特征与分布规律并依此来解决油田开发矛盾的作用。功能的核心就是科学地进行成因分类并最大限度地逼近地质的真实,而作用则是预测地下油气的分布规律并为其有效或高效开发提供可靠的系统指导。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 [J].
温立峰 ;
吴胜和 ;
王延忠 ;
岳大力 ;
李艳平 .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2 (04) :1072-1078
[2]   碎屑岩系油气储层沉积学的发展历程与热点问题思考 [J].
于兴河 ;
李胜利 .
沉积学报, 2009, 27 (05) :880-895
[3]   点坝内部侧积层倾角控制因素分析及识别方法 [J].
周银邦 ;
吴胜和 ;
岳大力 ;
杜庆龙 ;
钟欣欣 ;
刘志鹏 ;
刘江丽 ;
白振强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 (02) :7-11
[4]   河控三角洲河口坝构型分析 [J].
辛治国 .
地质论评, 2008, (04) :527-531+581
[5]  
地下古河道储层构型的层次建模研究[J]. 吴胜和,岳大力,刘建民,束青林,范峥,李宇鹏.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S1)
[6]   油气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J].
于兴河 .
地学前缘, 2008, (01) :1-15
[7]   地下侧积砂坝建筑结构研究及储层评价——以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砂体为例 [J].
李阳 ;
郭长春 .
沉积学报, 2007, (06) :942-948
[8]   曲流河点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 [J].
岳大力 ;
吴胜和 ;
刘建民 .
石油学报, 2007, (04) :99-103
[9]   河口坝砂体构型精细解剖 [J].
何文祥 ;
吴胜和 ;
唐义疆 ;
方辉 ;
王志欣 ;
徐怀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5) :42-46
[10]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我国的小层对比 [J].
赵翰卿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5, (01) :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