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煤系地层游离气的运移途径分析

被引:2
作者
赵黎明 [1 ]
刘建军 [1 ]
刘晓贵 [2 ]
魏宁 [1 ]
林玉祥 [3 ]
吴玉琛 [3 ]
机构
[1] 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石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油田基建工程部
[3]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系地层; 游离气; 运移途径; 宏观输导体系; 微观输导体系;
D O I
10.16772/j.cnki.1673-1409.2015.23.004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沁水盆地面积广阔,煤系地层游离气资源丰富,勘探至今,已在古生界的多套地层中发现了含气显示。从气测异常的探井分析入手,结合该区的构造演化史、热演化史等,确定深成变质与燕山期构造热事件叠加所引起的二次生烃是盆地游离气藏形成的主要气源,构造抬升导致的源储压差则是其主要运移动力。明确了煤系地层游离气的2类运移途径:一是宏观输导体系,主要包括断层、不整合面和陷落柱;二是微观输导体系,主要是煤岩和顶板致密砂岩中的微孔隙及微裂隙。据此指出了盆地内游离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区带为南马会背斜带、北斗沟背斜带等。
引用
收藏
页码:17 / 21+3 +3-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沁水盆地南部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与气藏类型 [J].
秦勇 ;
梁建设 ;
申建 ;
柳迎红 ;
王存武 .
煤炭学报, 2014, 39 (08) :1559-1565
[2]   水溶气脱溶成藏——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重要机理之一 [J].
李伟 ;
秦胜飞 ;
胡国艺 ;
公言杰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 (06) :662-670
[3]   盆地沉降、抬升过程中源储压差的生排烃效应 [J].
马中良 ;
郑伦举 ;
秦建中 ;
李志明 .
石油实验地质 , 2011, (04) :402-407
[4]   沁水盆地南部煤系地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共生成藏研究 [J].
梁宏斌 ;
林玉祥 ;
钱铮 ;
刘建军 ;
于腾飞 .
中国石油勘探, 2011, 16 (02) :72-78+88
[5]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大面积成藏的主控因素 [J].
卞从胜 ;
王红军 ;
汪泽成 ;
李永新 ;
朱如凯 ;
刘柳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5) :548-555+565
[6]   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气成藏期研究 [J].
肖晖 ;
任战利 ;
崔军平 .
中国地质, 2007, (03) :490-496
[7]   煤吸附甲烷的特征曲线及其在煤层气储集研究中的作用 [J].
崔永君 ;
李育辉 ;
张群 ;
降文萍 .
科学通报, 2005, (S1) :76-81
[8]   沁水盆地煤层气藏演化的关键时期分析 [J].
赵孟军 ;
宋岩 ;
苏现波 ;
柳少波 ;
秦胜飞 ;
洪峰 .
科学通报, 2005, (S1) :110-116
[9]   山西沁水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生排烃史分析 [J].
李伟 ;
张枝焕 ;
朱雷 ;
韩立国 ;
杨永才 .
沉积学报, 2005, (02) :337-345
[10]   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出发评价断层垂向封闭性的方法 [J].
付晓飞 ;
方德庆 ;
吕延防 ;
付广 ;
孙永河 .
地球科学, 2005, (03) :328-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