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实向虚背景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的重新定位

被引:24
作者
江海洋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信用; 风险; 风险预测模型; 大数据技术;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9.02.004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近年来,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罪与非罪,理论上存在众多争议,就本罪法益而言,学界缺乏关注。以往学界对本罪法益流于形式的界定都不具有说服力。当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模式颠覆了传统金融模式,使得普惠金融成为可能,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也使得传统金融风险加剧、异化。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界定为"信用",忽视了互联网时代金融变革以及风险异化的现实,且难以解释"信用"的不明确性以及累积犯证立的问题。将本罪法益界定为对非正常金融风险的防控与消解具有合理性,既与金融本质相契合,有利于量化金融风险,与司法实践相呼应,又与司法解释以及相关法规原意相一致,有利于司法实务。金融监管的内在逻辑就是风险防范,在前置法没有规定时,刑法先行并不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具有合理性。凭借大数据技术以及金融学相关风险监测模型判断行为类型风险,实现司法解释科学的可视化说理,应是司法机关未来努力的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39 / 52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2]   金融的本质与未来 [J].
肖远企 .
金融监管研究, 2018, (05) :1-13
[3]   监管科技:金融科技的监管挑战与维度建构 [J].
杨东 .
中国社会科学, 2018, (05) :69-91+205
[4]   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金融风险及其刑事规制——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为分析重点 [J].
郝艳兵 .
当代法学, 2018, 32 (03) :40-47
[5]   P2P网络借贷平台犯罪的案例考察、行为分析与规范治理——以广东省近年来的法院判决为调查对象 [J].
肖扬宇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7 (01) :50-55
[6]   中国金融刑法法益之理论辨正与定位革新 [J].
魏昌东 .
法学评论, 2017, 35 (06) :63-71
[7]   非法集资犯罪中的被害人认定——兼论刑法对金融投机者的保护界限 [J].
时方 .
政治与法律, 2017, (11) :43-52
[9]   颠覆抑或补充: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J].
吕凯波 ;
王晓荣 .
经济体制改革, 2017, (04) :145-150
[10]   法益保护与比例原则 [J].
张明楷 .
中国社会科学, 2017, (07) :88-108+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