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芦山7.0级地震发震构造机理及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响应

被引:17
作者
梁明剑
郭红梅
李大虎
孔军
机构
[1] 四川省地震局
关键词
芦山7.0级地震; 发震构造机理;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 青衣江; 地貌响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2013年4月20日发生在四川芦山的7.0级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文中通过分析震区青衣江上游流域地貌的构造响应与典型的震灾特征,研究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机理。对穿越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青衣江上游水系地貌特征及流域盆地面积-高程积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流域地貌发育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反馈作用。在芦山地震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建筑物呈条带状分布,并产生大量次生地表张性地裂缝、串珠状砂土液化等地表破坏现象,其展布方向均与震区中的主断裂和背斜隆起相平行。余震分布表明,芦山地震与本区的双石—大川断裂、新开店断裂和大邑断裂的新活动有关。龙门山断裂带为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前展式发育特征,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就具有该特征。综合龙门山南段的地貌响应过程、芦山地震的地表破坏及余震分布特征,认为芦山7.0级地震应为龙门山断裂带持续向SE逆冲扩展、地壳挤压缩短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2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芦山地震发震构造及其与汶川地震关系讨论 [J].
徐锡伟 ;
陈桂华 ;
于贵华 ;
程佳 ;
谭锡斌 ;
朱艾斓 ;
闻学泽 .
地学前缘, 2013, 20 (03) :11-20
[2]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J].
王卫民 ;
郝金来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12-1417
[3]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地震:一个高角度逆冲地震 [J].
曾祥方 ;
罗艳 ;
韩立波 ;
石耀霖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18-1424
[4]  
汶川Ms8.0级地震的水系响应[J]. 李勇,黄润秋,周荣军,曹叔尤,DENSMORE Alexander L..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10(05)
[5]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调查与分析 [J].
张岳桥 ;
李海龙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4) :699-710
[6]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生长及水系响应 [J].
贾营营 ;
付碧宏 ;
王岩 ;
时丕龙 ;
刘锋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4) :825-836
[7]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 [J].
张培震 ;
闻学泽 ;
徐锡伟 ;
甘卫军 ;
王敏 ;
沈正康 ;
王庆良 ;
黄媛 ;
郑勇 ;
李小军 ;
张竹琪 ;
马胜利 ;
冉勇康 ;
刘启元 ;
丁志峰 ;
吴建平 .
科学通报, 2009, (07) :944-953
[8]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叶建青 ;
马保起 ;
陈杰 ;
周荣军 ;
何宏林 ;
田勤俭 ;
何玉林 ;
王志才 ;
孙昭民 ;
冯希杰 ;
于贵华 ;
陈立春 ;
陈桂华 ;
于慎鄂 ;
冉勇康 ;
李细光 ;
李陈侠 ;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2008, (03) :597-629
[9]   成都盆地南缘与新构造运动有关的河道演变及其对沉积作用影响初步探讨 [J].
陈杰 ;
李佑国 ;
崔志强 ;
刘登忠 .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08, (01) :18-23
[10]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物源分析与水系演化 [J].
李勇 ;
黎兵 ;
Steffen D ;
DensmoreAL ;
RichardsonNJ ;
周荣军 ;
Ellis M A ;
张毅 .
沉积学报, 2006, (03) :30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