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沉积微相特征及新认识

被引:23
作者
付金华 [1 ,2 ]
高振中 [3 ]
牛小兵 [1 ,2 ]
文佳涛 [3 ]
梁晓伟 [1 ,2 ]
程文 [3 ]
王成玉 [1 ,2 ]
邱安南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3]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上三叠统; 沉积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砂质碎屑流沉积; 沉积模式; 岩性圈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岩心的详细观察,结合测井、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在环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3砂层组中,识别出了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和深湖3种亚相,和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前三角洲泥、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液化流沉积、滑塌沉积和深湖泥10种微相。编绘了一系列沉积微相连井剖面图和长63砂层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表明研究区西部、北部及东北部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研究区中部和东南部发育深湖亚相。在深湖亚相中除了深湖泥外,发育大量的砂质碎屑流和浊流等重力流沉积。作者首次提出了源于浅水区的砂级沉积物是通过前三角洲上的一系列水道搬运至深湖区形成重力流沉积的。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建立起了该区的沉积模式。论文最后分析了研究区的油气潜力,指出水下分流河道和砂质碎屑流沉积两种微相的储集性能最好。由于本区砂体横向尖灭现象普遍,可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岩性圈闭,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引用
收藏
页码:695 / 70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相与油气勘探的突破 [J].
邓秀芹 ;
付金华 ;
姚泾利 ;
庞锦莲 ;
孙勃 .
古地理学报, 2011, 13 (04) :443-455
[2]   砂质碎屑流概念及其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深水沉积研究中的应用 [J].
李相博 ;
付金华 ;
陈启林 ;
刘显阳 ;
刘化清 ;
郭彦如 ;
完颜容 ;
廖建波 ;
魏立花 ;
黄军平 .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 (03) :286-294
[3]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3种沉积物重力流及其含油气性 [J].
李相博 ;
陈启林 ;
刘化清 ;
完颜容 ;
慕敬魁 ;
廖建波 ;
魏立花 .
岩性油气藏, 2010, 22 (03) :16-21
[4]   陆相湖盆深水砂质碎屑流成因机制与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J].
邹才能 ;
赵政璋 ;
杨华 ;
付金华 ;
朱如凯 ;
袁选俊 ;
王岚 .
沉积学报, 2009, 27 (06) :1065-1075
[5]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质碎屑流储集体的首次发现 [J].
李相博 ;
刘化清 ;
完颜容 ;
魏立花 ;
廖建波 ;
马玉虎 .
岩性油气藏, 2009, 21 (04) :19-21
[6]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J].
李文厚 ;
庞军刚 ;
曹红霞 ;
肖丽 ;
王若谷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03) :501-506
[7]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性研究 [J].
马强 ;
屈红军 ;
严耀祖 ;
胡春花 ;
白国娟 .
沉积学报, 2009, 27 (03) :443-451
[8]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区分析 [J].
王昌勇 ;
郑荣才 ;
王海红 ;
韩永林 ;
王成玉 ;
牛小兵 .
沉积学报, 2008, 26 (06) :933-938
[9]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留楚油田古近系东营组沉积微相及油气开发意义 [J].
张淑娟 ;
罗永胜 ;
刘大听 .
古地理学报, 2008, (03) :231-239
[10]   准噶尔盆地中部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二段沉积相及储层特征 [J].
张冬玲 ;
鲍志东 ;
王建伟 ;
杨文秀 .
古地理学报, 2005, (02) :18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