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组成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被引:44
作者
裴先治 [1 ]
李瑞保 [1 ]
李佐臣 [1 ]
刘成军 [1 ]
陈有炘 [1 ]
裴磊 [1 ]
刘战庆 [2 ]
陈国超 [1 ,3 ]
李小兵 [1 ,4 ]
王盟 [1 ]
机构
[1]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
[2]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南阳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4]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关键词
东昆仑; 蛇绿岩; 布青山; 构造混杂岩; 俯冲作用; 原特提斯洋; 构造地质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7 [岩石分布、区域岩石志];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为了研究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构造属性及形成演化历史,在前人资料基础上从构造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形成时代、构造属性等方面对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是一条分隔东昆仑造山带与巴颜喀拉造山带的增生型构造边界,主要由元古代-古生代不同构造属性的大型构造混杂岩块与混杂基质组成.构造混杂岩块包括中元古代中深变质基底岩块(苦海岩群)、寒武纪蛇绿岩岩块、奥陶纪蛇绿岩岩块、石炭纪蛇绿岩岩块、石炭纪洋岛/海山玄武岩岩块、奥陶纪中酸性弧岩浆岩岩块、格曲组磨拉石沉积等.基质岩系主要为一套强烈构造变形的早中二叠世马尔争组浊积岩系.该混杂岩带记录了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地区东特提斯洋(布青山洋)自新元古代晚期开启以来,从晚寒武世-中三叠世长期持续向北的洋壳消减及俯冲增生过程,并于中三叠世晚期布青山洋消减完毕而使巴颜喀拉地块与东昆仑地块碰撞拼合.该次造山事件导致了不同类型、不同时代构造岩块与马尔争组浊积岩强烈混杂,最终形成了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的基本构造格架.
引用
收藏
页码:4498 / 4520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90 条
[31]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造山作用研究.[D].李瑞保.长安大学.2012, 07
[32]  
西秦岭—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及岛弧型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李王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 06
[33]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D].裴先治.西北大学.2001, 01
[34]   东昆仑造山带早中生代镁铁质岩墙群LA-ICP-MS锆石U-Pb定年、元素和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 [J].
熊富浩 ;
马昌前 ;
张金阳 ;
刘彬 .
岩石学报, 2011, 27 (11) :3350-3364
[35]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早古生代白日切特中酸性岩浆活动:来自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J].
刘战庆 ;
裴先治 ;
李瑞保 ;
李佐臣 ;
陈国超 ;
陈有炘 ;
高景民 ;
刘成军 ;
魏方辉 ;
王学良 ;
张刚 .
中国地质, 2011, 38 (05) :1150-1167
[36]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的地质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 [J].
刘战庆 ;
裴先治 ;
李瑞保 ;
李佐臣 ;
陈有炘 ;
高景民 ;
刘成军 ;
王学良 ;
魏方辉 ;
张刚 ;
杨忠智 .
地质通报, 2011, 30 (08) :1182-1195
[37]   东昆仑南缘阿尼玛卿构造带布青山地区两期蛇绿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J].
刘战庆 ;
裴先治 ;
李瑞保 ;
李佐臣 ;
张晓飞 ;
刘智刚 ;
陈国超 ;
陈有炘 ;
丁仨平 ;
郭俊锋 .
地质学报, 2011, 85 (02) :185-194
[38]   东昆仑造山带牦牛山组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J].
张耀玲 ;
胡道功 ;
石玉若 ;
陆露 .
地质通报, 2010, 29 (11) :1614-1618
[39]   昆仑造山带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盆山转换探讨 [J].
陈守建 ;
李荣社 ;
计文化 ;
赵振明 ;
刘荣丽 ;
贾宝华 ;
张振福 ;
王国灿 .
中国地质, 2010, 37 (02) :374-393
[40]   东昆仑牦牛山组流纹岩锆石U-Pb年龄及构造意义 [J].
陆露 ;
吴珍汉 ;
胡道功 ;
Patrick J BAROSH ;
郝爽 ;
周春景 .
岩石学报, 2010, 26 (04) :1150-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