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倍性泥鳅杂交后代染色体数目组成的研究

被引:17
作者
李雅娟 [1 ]
钱聪 [1 ]
印杰 [2 ]
高敏 [1 ]
高养春 [1 ]
刘博 [1 ]
王玉生 [1 ]
机构
[1] 大连海洋大学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
[2]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泥鳅; 正、反杂交三倍体; 染色体数目; 非整三倍体;
D O I
10.16535/j.cnki.dlhyxb.2012.04.015
中图分类号
S966.4 [黄鳝、泥鳅养殖];
学科分类号
090801 ;
摘要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研究对象,通过染色体计数法,对二倍体泥鳅与天然四倍体泥鳅正交(2n×4n)、反交(4n×2n)杂交后代的早期胚胎、6月龄及12月龄阶段的染色体数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早期胚胎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7~81、67~82,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100、100个)中,染色体数目为75的整三倍体众数百分比最高(22%,20%),此外还有大量染色体数目<75的亚三倍体(37%,51%)和染色体数目>75的超三倍体(41%,29%);6月龄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8~79、66~80,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58、63个)中,整三倍体(3n=75)众数百分比最高(26%,41%),此外还有大量亚三倍体(34%,49%)和超三倍体(40%,10%);12月龄正、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为68~82、69~83,在良好的中期分裂相(71、50个)中,三倍体(3n=75)众数百分比最高(28%,54%),此外还有大量亚三倍体(48%,20%)和超三倍体(24%,26%)。研究表明,二倍体泥鳅与天然四倍体泥鳅正、反杂交后代均出现大量能存活的非整三倍体个体,并随养殖时间的延长,非整三倍体率呈下降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326 / 33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大鳞副泥鳅(2n♀)×泥鳅(4n♂)杂种后代染色体带型及FISH分析 [J].
贾光风 ;
李雅娟 ;
钱聪 ;
高敏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09) :72-75+146
[2]   二倍体、四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子代DNA相对含量与染色体组型的比较 [J].
方礼豹 ;
周小云 ;
崔蕾 ;
阎里清 ;
王卫民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11, (04) :500-505
[3]   利用天然四倍体泥鳅生产全三倍体泥鳅的初步研究 [J].
李雅娟 ;
庞义猛 ;
于卓 ;
张明昭 ;
钱聪 ;
印杰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11) :92-96
[4]   中国洪湖不同倍性泥鳅的染色体组型及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J].
李雅娟 ;
田萍萍 ;
李莹 ;
印杰 ;
荒井克俊 .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 24 (03) :236-241
[5]   鱼类人工多倍体育种的研究进展 [J].
孙远东 ;
谭立军 ;
唐新科 ;
李自君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09) :1778-1779+1788
[6]   非整倍体和人类生殖健康 [J].
史庆华 ;
许波 ;
杨庆岭 ;
陈大蔚 ;
侯贺礼 ;
马铁梁 ;
郑媛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2008, (08) :883-889
[7]   杂交三倍体太平洋牡蛎群体的染色体数目组成初步观察 [J].
姜波 ;
王昭萍 ;
于瑞海 ;
李慷均 ;
辛荣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2) :255-258
[8]   三倍体新型鱼类——湘云鲫、湘云鲤 [J].
周工健 .
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06, (06) :60-60
[9]   二倍体和四倍体泥鳅染色体组型比较 [J].
印杰 ;
赵振山 ;
陈小奇 ;
李艳秋 ;
朱丽亚 .
水生生物学报, 2005, (04) :469-472
[10]   甘蓝异倍体间杂交获得三倍体和非整倍体的研究 [J].
柳霖坡 ;
张成合 ;
张丽 ;
轩淑欣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 (03) :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