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榴辉岩中金红石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21
作者
余金杰 [1 ]
陈振宇 [1 ]
王平安 [2 ]
李晓峰 [1 ]
黄建平 [3 ]
王辉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3]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关键词
金红石; 微量元素; 榴辉岩; 原岩; 再平衡; 苏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分析了苏北地区三类榴辉岩中金红石的Nb、Cr和Zr含量,在Zack et al.(2002)的金红石Nb- Cr图解中,三类榴辉岩的原岩均为镁铁质岩,但它们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即(1)小焦G类金红石榴辉岩中金红石的Nb含量最低,平均值为68ppm,而其它两类榴辉岩中金红石的Nb含量较高,平均值介于192~255ppm;(2)蓝晶石榴辉岩具有极高Cr含量,均值6106ppm,而许沟P类榴辉岩中金红石的Cr含量也较高,均值1233ppm,金红石榴辉岩中金红石Cr含量最低,均值为183ppm。利用Zaek et al.(2004)提出的金红石地质温度计,计算得出许沟P类榴辉岩的金红石形成温度介于600—751℃,平均温度689℃;演马厂M类榴辉岩的金红石温度介于507-641℃,平均温度557℃;小焦G类金红石榴辉岩金红石的形成温度介于541-673℃,平均温度613℃;新扬昌G类蓝晶石榴辉岩的金红石形成温度介于541-655℃,平均温度603℃。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榴辉岩在拆返过程中退变质作用明显,流体活动强烈,导致金红石中Zr扩散丢失,金红石中Zr含量不同程度地受到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再平衡作用的影响,致使计算的温度偏低。
引用
收藏
页码:1883 / 18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P-T-t轨迹 [J].
张泽明 ;
张金凤 ;
游振东 ;
沈昆 .
岩石学报, 2005, (02) :257-270
[2]  
超高压变质大理岩中的白云石分解结构:大陆地壳物质深循环的新证据[J]. 朱永峰.岩石学报. 2005(02)
[3]   CCSD主孔揭示的东海超高压榴辉岩中的金红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成矿意义 [J].
王汝成 ;
王硕 ;
邱检生 ;
倪培 .
岩石学报, 2005, (02) :465-474
[4]   江苏东海毛发状水晶中金红石矿物学、地球化学特征 [J].
李晓峰 ;
陈振宇 ;
王汝成 ;
徐珏 ;
王平安 ;
余金杰 .
岩石学报, 2005, (02) :475-481
[5]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50m)榴辉岩岩石化学研究 [J].
张泽明 ;
许志琴 ;
刘福来 ;
游振东 ;
沈昆 ;
杨经绥 ;
李天福 ;
陈世忠 .
岩石学报, 2004, (01) :27-42
[6]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J].
许志琴 ;
张泽明 ;
刘福来 ;
杨经绥 ;
李海兵 ;
杨天南 ;
邱海峻 ;
李天福 ;
孟繁聪 ;
陈世忠 ;
唐哲民 ;
陈方远 .
地质学报, 2003, (04) :433-450+593
[7]   苏鲁造山带南缘岩石-地层格架 [J].
潘明宝 ;
张庆龙 ;
陈火根 ;
王浩 ;
郭令智 .
地质通报, 2002, (12) :848-854
[8]   南苏鲁造山带根部的物质组成及变质作用 [J].
张泽明 ;
许志琴 ;
刘福来 ;
孟繁聪 ;
杨天南 ;
李天福 ;
殷秀兰 .
地质通报, 2002, (10) :609-616
[9]   苏北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及其成因 [J].
黄建平 ;
马东升 ;
刘聪 ;
王辉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514-524
[10]   苏北高压变质带及其与北侧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 [J].
于津海 ;
王赐银 ;
林黎明 .
地质学报, 2001, (01) :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