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地区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特征及勘探思路

被引:51
作者
陈轩 [1 ]
赵文智 [2 ]
刘银河 [3 ]
周慧 [3 ]
江青春 [3 ]
机构
[1] 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勘探生产公司
[3] 不详
关键词
热液白云岩; 白云岩储层; 锶同位素; 勘探思路;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热液白云石化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层。通过岩石矿物学观察、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震资料解释,四川盆地西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茅口组广泛发育的砂糖状白云岩为热液白云石化成因,具有如下特征:①白云岩出现频率较高,单层厚度较大,宿主灰岩主要为生屑灰岩和生屑泥晶灰岩;②中—粗晶白云岩发育残余生屑结构,生屑溶蚀后部分被自生石英和鞍形白云石充填,孔隙类型主要为晶间孔和溶蚀孔,平均孔隙度为6%~10%;③基质白云岩包裹体均一温度明显高于白云石化作用时的地层温度,具有偏负的δ18 O值、高的87Sr/86Sr比值以及明显的正Eu异常;④白云岩产出井附近发育基底断裂,且在对应的地震剖面上见"下凹"反射特征。在紧邻基底断裂带,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强,白云岩储层厚度大,横向连续性好,适合构造圈闭勘探;在远离基底断裂带,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弱,白云岩储层厚度较小,横向连续性较差,适合岩性-构造圈闭勘探。
引用
收藏
页码:460 / 46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1]  
Evidence for cross formational hot brine flow from integrated 87 Sr/ 86 Sr, REE and fluid inclusions of the Ordovician veins in Central Tarim, China[J] . Chunfang Cai,Kaikai Li,Hongtao Li,Baoshou Zhang.Applied Geochemistry . 2008 (8)
[12]   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研究 [J].
石新 ;
王兴志 ;
张帆 ;
李耀刚 ;
杨跃明 ;
朱永刚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5, (02) :13-16+4
[13]   上扬子石炭—二叠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演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 [J].
黄思静 ;
石和 ;
张萌 ;
沈立成 ;
刘洁 ;
武文慧 .
沉积学报, 2001, (04) :481-487
[14]   滇东—川西下二叠统白云岩的形成机理——玄武岩淋滤白云化 [J].
金振奎 ;
冯增昭 .
沉积学报, 1999, (03) :383-389
[15]   流体包裹体在建立四川盆地古地温剖面研究中的应用 [J].
王一刚 ;
余晓锋 ;
杨雨 ;
张静 .
地球科学, 1998, (03) :69-72
[16]   四川盆地古地温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J].
伍大茂 ;
吴乃苓 ;
郜建军 .
石油学报, 1998, (01) :28-33+4
[17]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二叠统细-粗晶自云岩成因探讨 [J].
何幼斌,冯增昭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1996, (04) :15-20
[18]   川西南下二叠阳新统白云岩成因探讨 [J].
陈明启 .
沉积学报, 1989, (02) :45-50
[19]   四川盆地二迭系中的白云岩化 [J].
张荫本 .
石油学报, 1982, (01) :29-3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