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印证:“亚整体主义”证明模式之理论研判

被引:25
作者
谢澍
机构
[1]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
关键词
司法证明; 证明模式; 印证; 整体主义; 原子主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自"印证证明模式"提出以来,即占据了极高的话语权重,但凡论及刑事司法证明模式,"印证"便是必须回应的理论焦点。但作为证明方法之经验总结的"印证",在与证明模式理论产生勾连之后,却带来一定程度的误解。将"原子主义"与"整体主义"作为理论框架,进而对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模式进行研判,或许更适合当下之中国语境。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模式应当定义为"以印证为中心的整体主义证明模式",或简称"亚整体主义证明模式","印证"是居于模式中心的主要特征,但并非模式本身。"亚整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主要区别体现在"证据证明力之评价""认知偏差如何消解"及"整体建构中的交互理性"三方面。我国刑事司法证明模式的转型进路应当是从"亚整体主义"迈向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主义",体现从原子分析到整体认知的证明逻辑。
引用
收藏
页码:143 / 153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61 条
[21]  
证据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一云主编, 2000
[22]  
ComparingHolisticandAtomisticEvaluationofEvidence .2 MarkSchweizer. Law,ProbabilityandRisk . 2014
[23]   “印证”证明模式反思与重塑:基于中国刑事错案的反思 [J].
左卫民 .
中国法学, 2016, (01) :162-176
[24]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中国范式——基于1459个刑事案例的分析 [J].
易延友 .
中国社会科学, 2016, (01) :140-162+206
[25]   刑事证明的两种模式 [J].
褚福民 .
政法论坛, 2015, 33 (02) :93-103
[26]   认知流畅度对司法裁判的影响 [J].
李学尧 ;
葛岩 ;
何俊涛 ;
秦裕林 .
中国社会科学, 2014, (05) :148-162+207
[27]   刑事司法证明模式:样态、逻辑与转型 [J].
谢澍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3, (11) :54-64
[28]   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性与合理限度 [J].
李建明 .
法学研究, 2005, (06) :20-32
[29]   印证与自由心证——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模式 [J].
龙宗智 .
法学研究, 2004, (02) :107-115
[30]   对刑事证明标准的思考——以刑事证明中的可能性和确定性为视角 [J].
熊秋红 .
法商研究, 2003, (01) :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