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镇凹陷车西洼陷油气倒灌运移成藏特征及机理

被引:5
作者
王学军 [1 ]
向立宏 [1 ]
郝雪峰 [1 ]
王中蛟 [2 ]
李晓燕 [1 ]
银燕 [1 ]
机构
[1]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
[2]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油气倒灌运移; 烃源岩超压; 隐蔽输导体系; 成藏机理; 车西洼陷;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3.01.001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车镇凹陷车西洼陷是否存在油气倒灌运移成藏这一问题,从基本地质特征分析入手,对油源对比、有效烃源岩展布特征、烃源岩与储层对接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是车西洼陷的有效烃源岩,沙四段上亚段油藏为"上生下储"型,沙三段4700m以下有效烃源岩存在油气倒灌成藏现象。源储对接关系分析表明,曹家庄断阶带以北洼陷区沙四段上亚段油藏中的原油来自上部沙三段烃源岩。油气成藏要素剖析结果表明,沙三段与沙四段上亚段"厚泥下砂"的岩性匹配关系、沙三段烃源岩超压、烃源岩与储层之间的压差以及隐蔽输导体系是油气倒灌运移成藏的主控因素;油气倒灌运移距离与烃源岩剩余压力具有正相关关系,烃源岩之下储层的物性条件对其含油性具有控制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0+111 +11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泥岩裂缝储层岩性分类及测井识别 [J].
宋梅远 ;
张善文 ;
王永诗 ;
石砥石 ;
孟涛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1, 18 (06) :18-22+112
[2]   车西洼陷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J].
张永辉 ;
夏斌 ;
万念明 ;
万志峰 ;
施秋华 ;
蔡嵩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0, 34 (04) :593-598
[3]   松辽盆地朝长地区扶杨油层油气运移模式 [J].
陈昭年 ;
王永卓 ;
王小敏 .
断块油气田, 2009, 16 (06) :22-24
[4]   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 [J].
刘宗堡 ;
付晓飞 ;
吕延防 ;
付广 ;
庞磊 .
地质论评, 2009, 55 (05) :685-692
[5]   油气“倒灌”论质疑 [J].
张景廉 .
岩性油气藏, 2009, 21 (03) :122-128
[6]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气“倒灌”运聚成藏规律研究 [J].
付晓飞 ;
平贵东 ;
范瑞东 ;
刘宗堡 .
沉积学报, 2009, 27 (03) :558-566
[7]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油气下排的地质条件及找油方向 [J].
吕延防 ;
李建民 ;
付晓飞 ;
付广 ;
王有功 ;
玄昌姬 .
地质科学, 2009, (02) :525-533+623
[8]   源外上生下储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以松辽盆地尚家地区泉二段为例 [J].
付广 ;
李晓伟 .
岩性油气藏, 2009, 21 (01) :1-5
[9]   滨北地区青一段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距离和层位的定量研究 [J].
史集建 ;
付广 ;
李丽丽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9, 16 (01) :26-29+112
[10]   济阳坳陷泥岩裂缝主控因素定量分析 [J].
向立宏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8, (05) :31-33+3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