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应力场时间变化分析

被引:10
作者
林向东 [1 ,2 ]
徐平 [2 ]
葛洪魁 [1 ]
武敏捷 [2 ]
武安绪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北京市地震局
关键词
小江断裂中段;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状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应力变化的信息,是探讨地震成因、分析发震条件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利用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以来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区ML≥2.5的共计740个震源机制解,基于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对研究区进行了分区;以该区域内较大地震为界,结合余震时间序列特征,进行时间上的分段;去除较大地震后,采用最长距离聚类分析方法对各分区的地震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利用Gephart的应力张量反演方法,根据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出了各分区的优势应力场.结果表明,在观测时段内,根据构造和震源机制,可将研究区域分为A和B两个区域.A区最大主应力σ1方位在4个时段内大致为NNW向,B区北部在4个时段内σ1方位大致为NNW向、WNW和ENE向.从应力结构看,A区和B区北部应力以水平作用为主.B区南部σ1方位大致为NNW向,仍以水平作用为主;B区北部σ1方位变化较大,可能与B区北部地质结构复杂、应力调整活跃有关.而A区主应力方位相对稳定,显示了滇中块体的稳定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55 / 762+843 +84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Inversion of Stress Fields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the Xiaojiang Fault and Its Adjacent Area [J].
Lin Xiangdong Xu Ping Wu Minjie Gao Ling and Wu Anxu Lanzhou Institute of SeismologyCEALanzhou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Beijing MunicipalityBeijing China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China .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1, 25 (01) :82-91
[2]   小江断裂中段及邻区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J].
林向东 ;
徐平 ;
武敏捷 ;
武安绪 .
中国地震, 2010, 26 (02) :192-200
[3]   川滇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及动力学意义 [J].
崔效锋 ;
谢富仁 ;
张红艳 .
地震学报, 2006, (05) :451-461
[4]   昆明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J].
王绍晋 ;
龙晓帆 ;
余庆坤 .
地震研究, 2005, (02) :178-184
[5]   利用数字地震记录的,振幅比资料测定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可靠性分析 [J].
胡新亮 ;
刁桂苓 ;
马瑾 ;
李雪英 ;
高景春 ;
王勤彩 .
地震地质, 2004, (02) :347-354
[6]   川滇地块的震源力学机制、运动速率和活动方式 [J].
程万正 ;
刁桂苓 ;
吕弋培 ;
张永久 ;
李桂芳 ;
陈天长 .
地震地质, 2003, (01) :71-87
[7]   滇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J].
谢富仁 ;
苏刚 ;
崔效锋 ;
舒赛兵 ;
赵建涛 .
地震学报, 2001, (01) :17-23
[8]   1989年大同震群的体破裂特征 [J].
刁桂苓 ;
于利民 ;
宁杰远 ;
孙佩卿 ;
张予广 .
地球物理学报, 1993, (03) :360-368
[9]   震源机制解的系统聚类分析——以海城地震序列为例 [J].
刁桂苓 ;
于利民 ;
李钦祖 .
中国地震, 1992, (03) :88-94
[10]   由多个小震推断的青甘和川滇地区地壳应力场的方向特征 [J].
许忠淮 ;
汪素云 ;
黄雨蕊 ;
高阿甲 ;
金小锋 ;
常向东 .
地球物理学报, 1987, (05) :476-486